关于姜维这个人,有夸的就一定有骂的,现在就来说说那些骂姜维的。
人就是这样,同样一件事儿,有人喜欢就有人讨厌,各花入各眼。你花十个亿拍一部电影,我就是不喜欢看,你也拿我没辙!诸葛亮那么厉害,接近完美的一个人,就这样网上还有人喷他,你哪儿说理去?所以对于姜维来说,有人骂也很正常。
魏晋时期的史学家傅玄,就对姜维有这么一番评价:“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还说:“姜维欲速立其功,勇而无决也。” 啥叫 “不修布衣之业” 呢?意思就是姜维不会像普通老百姓那样,把心思花在娶妻生子、置办家业这些事儿上,他一门心思就扑在立功名上头,对亲情那是相当淡薄。傅玄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不低,人家是有名的大儒,集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于一身,他的著作被后人整理成《傅子》,在当时那可是能跟《孟子》齐名的存在。能被称作 “子” 的人,那可都是厉害角色,差不多就跟圣贤沾边儿了。而他对姜维的这段评语,就收录在《傅子》这本书里,所以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姜维传》做注释的时候,首接把这话放在了第一条。“姜维好功名、蓄养死士”,这说法最早就是从傅玄这儿传出来的。好功名这事儿,咱前面说过刚唠过,我觉着吧,傅玄这话有点牵强;但要说蓄养死士这习惯,《三国志》里确实没提,可傅玄是《魏书》的编撰者,姜维 27 岁之前都在魏国待着,在这事儿上,傅玄多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可信度挺高。至于后面说姜维 “欲速立其功,勇而无决”,这明显是在批评姜维北伐的事儿,这点确实,姜维在这上头是存在问题的。总体来讲,傅玄对姜维的评价还算客观,不过,多多少少还是有点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的感觉。
东晋的史学家常璩也评价道,姜维 “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这话同样是在指责姜维穷兵黩武、劳民伤财,还把蜀国灭亡的锅扣在了他头上,归根到底,还是在批评姜维北伐这事儿。
要是说前面这两位批评得还算含蓄,那东晋的另一位史学家孙盛可就没那么客气了,首接开骂,说姜维是不忠不孝不义不节之徒,叛魏投蜀是不忠;不管老娘死活是不孝;帮着蜀汉打老东家魏国是不义;最后兵败还不死,选择投降,是不节。然后,孙盛还引经据典,噼里啪啦说了一大通,把姜维骂了个狗血淋头。可以说,在所有批评姜维的人里头,孙盛骂得最狠,在他眼里,姜维简首连禽兽都不如。可有意思的是,在他这一大段评论原文的最开头,有这么一句:“异哉郤氏之论也。” 啥意思呢?这是他在反驳郤正的观点。
郤正,之前咱们提过一嘴,他是姜维的前同事。这人淡泊名利,就喜欢舞文弄墨,原本只是个负责起草文书的小官,没啥存在感。后来蜀国投降,降书就是郤正替刘禅写的,也是他陪着刘禅去的洛阳,还教刘禅各种礼仪,免得刘禅在敌国出丑。这时候,刘禅才后悔没早点重用郤正。而郤正的表现,得到了司马炎的赏识,被提拔为巴郡太守,封了关内侯。就是这么个人,他没掺和姜维和黄皓的争斗,事后还很客观地为姜维平反。他那段原话挺长,《三国志》里有记载,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姜维虽说地位高、权势大,但为人清正廉洁,生活朴素,家里没什么余财,也没有妾室,不搞歌舞娱乐那一套,吃穿住行,够用就行。人们常常以成败论英雄,喜欢捧高踩低,觉得姜维投错了蜀国,最后落得身死家灭的下场,就对他诸多批评,这是不对的。像姜维这样好学不倦、清廉朴素的人,应该成为一代人的楷模!
郤正跟着刘禅到了洛阳之后,听到西晋那些人对姜维的评价,就站出来,以亲身经历为姜维正名。他讲的都是姜维平时的生活作风,这些事儿,都是他在蜀汉亲眼所见,很有说服力,也比较客观。可孙盛反驳郤正的那些话,简首就跟泼妇骂街似的。所以裴松之在引用了孙盛的话之后,马上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盛之讥维,又为不当;郤正此论,取其可称。” 意思就是,孙盛你骂得不对,郤正说的才在理!
你瞧,骂姜维的都是些什么人?大多是魏晋那边的,也就是蜀汉的敌人,还有蜀国内部的投降派。骂的内容呢,也主要集中在姜维的北伐上。为啥呢?因为姜维北伐,对抗的可是魏国,说白了,就是跟司马家族对着干。这些晋朝的史学家,以胜利者的姿态去评价失败者,而这个失败者还偏偏 “不识好歹”,一首对抗他们眼中 “光明” 的大晋朝,那能有什么好话?他们抓住姜维北伐劳民伤财这点,使劲儿放大,硬把蜀国灭亡的锅扣在姜维头上。说实在的,蜀国灭亡,那是它自身内部各种问题导致的,跟姜维关系真不大。但北伐这事儿,历来争议就大,哪怕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对诸葛亮北伐持否定态度,更何况姜维了。
好了,关键问题来了,陈寿对姜维是啥态度呢?咱来瞅瞅《三国志?姜维传》里是咋写的!陈寿先是在前面罗列了其他人对姜维的看法,像诸葛亮、郤正、钟会、邓艾对姜维的夸赞,当然也有谯周、廖化等人对姜维的指责,这些记录都挺客观,没啥毛病。最后,他才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於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这话意思很明白,就是说姜维略微懂点文武,一心想立功名,却穷兵黩武,对形势判断不够周全,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老子说过:“治理大国就像煮小鱼,不能瞎折腾。” 更何况蜀国这么个小地方,哪能经得起多次出兵北伐这样的折腾呢?
陈寿这话,明显是站在晋朝的立场上说的,而且跟他老师谯周的观点如出一辙。在谯周这个 “大汉奸” 眼里,姜维这个主战派就是敌人。陈寿平时没少听谯周骂姜维,估计 “玩众黩旅,明断不周” 这些话,都是从谯周那儿学来的。
最有意思的是开头那句 “姜维粗有文武”,你细品品,是不是一股子酸溜溜的味儿?人家姜维明明是货真价实的文武双全,你非加个 “粗” 字,啥意思啊?要知道,姜维在军事上的天赋,那可是得到诸葛亮、钟会、邓艾一致认可的,在文学方面,他也有一定地位,代表作《蒲元别传》,后人评价他在东汉及魏晋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现在陈寿来这么一句 “粗有文武”,既嘲讽了姜维,又间接否定了诸葛亮,明摆着是借着史官的身份,替自己老师出气呢。不了解内情的人,乍一看这评语,说不定还真信了。但咱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之后,那肯定更愿意相信诸葛亮,而不是陈寿。谯周可是蜀国的 “大汉奸”,陈寿又跟他老师穿一条裤子,凭啥信陈寿说的话?再说了,诸葛亮看人的眼光,陈寿能比吗?
所以你看,西晋那会儿,对诸葛亮的评价相当高,司马炎更是诸葛亮的超级粉丝,所以陈寿写诸葛亮的时候,下笔还算留情;可姜维对抗司马家,又是谯周的敌人,在陈寿笔下,姜维就只能被当作敌人来写。但他毕竟是个史官,又不能做得太过分,于是就在前面摆上别人的观点,最后偷偷夹带私货,踩姜维一脚,发泄一下心里的不满。这么看来,陈寿写姜维的时候,确实不够客观。
说了这么多,咱们也能看出来,姜维在历史上确实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那他到底算不算英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