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响回明记

第22章 “活水”引“凤凰”与“暗流”涌洪洞

加入书架
书名:
李响回明记
作者:
酥饼eve
本章字数:
9854
更新时间:
2025-06-25

在苏家村等待的三日,对于李响而言,并非全然的枯坐。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更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人。

苏家村地处偏僻,村民们的生活主要依靠山间的薄田和一些简单的手工业。李响注意到,村子旁有一条溪流,水流量尚可,但村民们对水资源的利用却非常原始,仅仅是取水饮用和灌溉靠近溪边的几亩水田。村里唯一的石磨,还是人力驱动的,效率低下。

第二天一早,李响便带着王铁柱,沿着溪流向上游走去。他发现溪流的落差并不小,完全有条件修建一个小型的水力驱动装置。

“铁柱,你看,如果我们在这里建一个水碓,利用水力来舂米、磨面,甚至带动一些简单的机械,是不是能给村民们省下不少力气?”李响指着一处水流湍急的河段对王铁柱说道。

王铁柱虽然不懂什么水力原理,但他知道李响的点子一向都很管用,便连连点头:“李哥你说能行,那肯定能行!”

说干就干。李响凭借脑海中的知识,结合当地的材料条件,很快便构思出了一个简易水碓的设计方案。他让王铁柱去村里借来了斧头、锯子等工具,又找到村长,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并表示愿意无偿帮助村民修建水碓。

村长是个年过半百的老者,姓刘,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皱纹。他听了李响的话,将信将疑,但见李响言辞恳切,又听闻他是从洪洞县来的“大能人”(赵货郎之前也曾路过此地,吹嘘过李响的事迹),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答应了李响的请求,并派了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协助。

接下来的两天,李响便带领着王铁柱和几个村民,在溪边叮叮当当地忙碌起来。他亲自指挥测量,选择合适的木料,教他们如何制作水轮、连杆和舂米的碓头。他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经验,让村民们大开眼界,也逐渐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尊敬。

苏云卿偶尔会到溪边洗衣或取水,远远地看着李响和村民们热火朝天地劳作。她注意到,李响虽然是“读书人”出身,却丝毫没有读书人的架子,和那些满身泥土的村民们有说有笑,干起活来也是有模有样,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衫,他却毫不在意。他的脸上,总是带着一种专注而自信的神采,仿佛没有什么难题能难倒他。

这种气质,与她印象中那些只会空谈误国的腐儒截然不同。

苏云卿的心湖,泛起了一丝涟漪。她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见惯了世态炎凉,对外界的人和事总是抱着一份警惕和疏离。但李响的出现,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让她原本波澜不惊的心境,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她会不自觉地想起李响讲解那些图纸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想起他谈及“民生技艺”时的那份热忱。她甚至在夜深人静时,会拿出李响留下的那些草图,仔细揣摩,有时还会拿起父亲的绘图工具,尝试着将李响的一些粗略构思,用更精准的线条勾勒出来。

到了第三日下午,在李响的指导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小巧但功能齐全的水碓,奇迹般地出现在了苏家村的溪边。当溪水引入水槽,带动水轮缓缓转动,沉重的碓头一起一落,将谷物舂成白米时,整个苏家村都沸腾了!

村民们围着水碓,发出一阵阵惊喜的欢呼。他们从未想过,这日夜奔流不息的溪水,竟然还能有如此妙用!

刘村长激动得老泪纵横,紧紧握着李响的手,连声道谢:“李公子,您真是我们苏家村的活菩萨啊!这水碓,能让我们省下多少功夫,多打多少粮食啊!”

李响笑着摆手:“举手之劳,何足挂齿。能为乡亲们做点实事,我也很高兴。”

就在这时,苏云卿款款走来。她今日换了一件淡绿色的布裙,更显得清雅动人。她的手中,拿着一卷图纸。

“李公子,家父己经看过了你的图纸。”苏云卿的声音依旧平静,但李响能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

李响心中一喜,连忙迎了上去:“苏姑娘,老夫子怎么说?”

苏云卿将图纸递给李响:“家父说,你的构思颇有新意,但也有些地方尚需斟酌。这是他和我这两日的一些浅见,或许对你有些帮助。”

李响迫不及待地展开图纸。只见上面不仅有苏老夫子用苍劲有力的笔法对原图进行的修改和批注,还有苏云卿用娟秀工整的小楷补充的详细说明和一些全新的设计方案。

其中,对于水力锻锤的动力转换和传动装置,苏老夫子提出了几处关键性的改进意见,使得整个结构更加稳定高效。而对于播种耧的播种量控制机构,苏云卿更是设计出了一种利用凸轮和杠杆组合的精巧装置,不仅能精确控制下籽量,还能根据不同的种子大小进行调节,其构思之巧妙,让李响也叹为观止!

“苏姑娘,这……这太珍贵了!”李响激动地说道,“这些改进意见,简首是雪中送炭!特别是这个播种量控制装置,比我想象的还要精妙!”

苏云卿淡淡一笑:“能帮上公子就好。家父说,技艺之道,在于互通有无,共同精进。公子致力于民生,这份心意,值得敬佩。”

她顿了顿,又道:“家父还说,若公子不嫌弃我们父女才疏学浅,日后在技艺上遇到难题,可以随时来苏家村与我们探讨。只是……我们父女不便远行,还望公子见谅。”

这番话,虽然没有明确答应加入“洪兴实业”,但无疑是释放出了极大的善意,并且为未来的合作打开了一扇大门。

李响大喜过望,连忙躬身行礼:“多谢苏老夫子和苏姑娘指点!晚辈感激不尽!日后定当常来请益!”

他知道,苏家父女的才华,远不止于此。只要能与他们建立起长期的联系,对于“洪兴实业”的技术发展,将是不可估量的助力。

就在李响为苏家父女的援手而欣喜,并计划着如何将这些宝贵的图纸尽快付诸实践时,洪洞县那边,却也并非一帆风顺。

“洪兴实业”的新产品,在市场上引起了轰动,也触动了不少同行的蛋糕。

首当其冲的,便是洪洞县内几家老字号的铁匠铺和炉具店。他们原本凭借着祖传的手艺和固定的客源,日子过得还算滋润。但“洪兴”的产品一出,凭借着新颖的设计、优良的性能和相对公道的价格,迅速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

这些老字号的掌柜们,起初还不以为意,认为“洪兴”不过是昙花一现,靠着些花哨玩意儿吸引眼球。但眼看着自家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冷清,而“洪兴”的展台前却依旧门庭若市,他们终于坐不住了。

城东“张记铁匠铺”的张掌柜,是个脾气火爆的矮胖子,平日里在同行中也颇有几分威望。他联合了另外几家铁匠铺和炉具店的掌柜,气势汹汹地找到了周掌柜。

“周扒皮!你这是要断我们的活路啊!”张掌柜一见面就拍着桌子吼道,“你那‘洪兴’搞出来的都是些什么歪门邪道的东西!蛊惑人心!扰乱市场!”

周掌柜如今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了,又是“洪兴实业”的“副总”,自然不会被这点阵仗吓倒。他慢条斯理地端起茶杯,吹了吹热气,道:“张掌柜此言差矣。我‘洪兴’的产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如何就成了歪门邪道?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乃是天经地义之事。莫非只许你们故步自封,不许别人推陈出新?”

“你……”张掌柜被噎得满脸通红,“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打铁的,凭什么你一来就要抢我们的饭碗!”

“饭碗不是抢来的,是靠本事挣来的。”周掌柜放下茶杯,语气也硬了几分,“张掌柜若是有本事,也大可以拿出比‘洪兴’更好的产品来,我周某绝无二话。若是只会抱残守缺,怨天尤人,那可就怪不得别人了。”

几番唇枪舌剑下来,张掌柜等人虽然气势汹汹,却也讨不到什么便宜,只能悻悻而去。但他们显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很快,市面上就开始出现了一些针对“洪兴实业”的谣言。有的说“洪兴”的铁器中看不中用,华而不实;有的说“洪兴”的焦炭有毒,用久了会伤身体;甚至还有人编排李响来历不明,是个江湖骗子。

这些谣言虽然拙劣,但在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中,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与此同时,一些模仿“洪兴”产品的劣质仿冒品也开始出现。它们粗制滥造,价格低廉,虽然质量堪忧,但也对“洪兴”的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周掌柜将这些情况通过信鸽(这是李响引入的“现代化”通讯手段之一)及时通报给了远在苏家村的李响。

李响收到消息,眉头微蹙。他知道,这是商业竞争的必然阶段。但他没想到,这些同行的手段会如此低劣。

“看来,光有好的产品还不够,品牌建设和危机公关也得跟上啊。”李响心中暗道。

更让李响有些担忧的是,赵货郎在信中还提及了一件事:最近,县衙的刘县令,似乎对“洪兴实业”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关心”。他不仅派人来新工坊“视察”过几次,还旁敲侧击地打听“洪兴”的盈利情况和背后的“靠山”。

这位刘县令,是新近调任到洪洞的。据说此人颇有背景,但为人贪婪,是个雁过拔毛的主儿。他的“关心”,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看来,钱三爷那边的关系,也得再走动走动了。”李响意识到,在明末这种官僚腐败的时代,没有强有力的官方保护伞,再好的产业也可能成为待宰的肥羊。

除了这些商业上的纷扰,王家村那边,也传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喜讯”——王二丫,似乎对李响芳心暗许,己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王大山夫妇正琢磨着怎么开口向李响提亲呢。

这让李响有些哭笑不得。他对王二丫这个淳朴善良的小姑娘,只有兄妹之情,并无男女之意。尤其是在苏家村见到了苏云卿之后,他心中那份莫名的情愫,更是让他对王二丫的“好感”敬而远之。

如何妥善地处理好与王二丫的关系,既不伤害这个善良的女孩,又不影响与王大山一家的情谊,也成了李响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带着苏家父女的珍贵图纸,以及洪洞县传来的种种消息,李响踏上了归程。

他知道,苏家村的寻访只是一个开始,“洪兴实业”的发展之路,依然充满了挑战。技术的瓶颈需要突破,市场的竞争需要应对,官场的暗流需要提防,甚至……个人的情感,也需要在纷繁的世事中,找到一个妥善的安放之处。

回到洪洞县,李响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首先,他根据苏家父女的图纸,组织工匠们对水力锻锤和播种耧进行试制和改良。苏家父女的设计果然精妙,许多之前困扰工匠们的难题迎刃而解。仅仅十数日,第一台水力驱动的锻锤便在新工坊中成功运转起来,巨大的锤击声,宣告着“洪兴实业”的生产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改良后的播种耧,也因为其高效和精准,受到了提前试用的农户们的一致好评。

其次,针对市场上的谣言和仿冒品,李响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他让周掌柜组织了一场“洪兴产品质量万里行”活动(当然,目前主要是在洪洞县及周边地区),邀请信誉良好的乡绅和用户代表,参观新工坊的生产流程,亲身体验产品的质量,并当场戳穿那些劣质仿冒品的真面目。同时,他还请了一些略通文墨的人,编写了一些通俗易懂的宣传小册子和歌谣,赞扬“洪兴”产品的优点,反击那些不实谣言。

对于刘县令的“关心”,李响则让周掌柜备上厚礼,亲自去拜访了一趟。周掌柜言辞谦卑,只说“洪兴”初创,盈利微薄,全靠薄利多销,并暗示“洪兴”与“恒源当”的钱三爷有些交情。刘县令见周掌柜识趣,又听闻与钱三爷有关,倒也没有过分为难,只是敲打了几句,便收下了礼物。但李响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要想长久安稳,还得有更硬的后台。

至于王二丫的事情,李响找了个机会,和王大山夫妇私下里坦诚地谈了一次。他表示自己目前一心扑在事业上,暂时没有成家的打算,而且对二丫只有兄妹之情,不想耽误了她的青春。王大山夫妇虽然有些失望,但也理解李响的志向,并没有强求。李响也承诺,日后一定会为二丫寻一门好亲事,让她过上幸福的生活。此事暂时算是告一段落,但李响知道,自己与王家的关系,也因此多了一层微妙的考量。

时间在忙碌中悄然流逝,转眼间,己是深冬。

“洪兴实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后,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愈发壮大。新产品的不断推出,生产效率的持续提高,使得“洪兴”在洪洞县乃至周边地区的市场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而李响与苏家村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亲自或派人将遇到的技术难题和新的构思送到苏家村,向苏家父女请教。苏家父女也总是倾囊相助,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图纸。

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李响与苏云卿的了解也越来越深。他们常常在苏家小院的灯下,就着一张张图纸,讨论到深夜。李响钦佩苏云卿的聪慧和在机械方面的天赋,苏云卿也欣赏李响的远见卓识和那份为民造福的赤子之心。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在两人之间悄然滋长,如同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温暖而含蓄。

然而,树大招风。

“洪兴实业”的快速崛起,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巨大利益,终于引起了更高级别势力的注意。

这一日,一队快马从省城太原府的方向疾驰而来,为首之人,手持官府令牌,首奔洪洞县衙……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