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村学堂”的成功,让李响看到了内部挖潜的巨大潜力。但他深知,仅仅依靠现有的木炭和普通铁器,王家村的产业很容易就会遇到瓶颈,甚至被模仿和超越。要想长远发展,必须不断进行产品升级,并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外部的风险也需要提前规避,寻找可靠的合作伙伴和靠山,依然是当务之急。
于是,在继续巩固内部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同时,李响开始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和对外关系的拓展上。
产品升级方面,李响首先瞄准了木炭的“精加工”。
普通的“王家炭”虽然质量上乘,但利润空间毕竟有限。李响想到了现代工业中用途广泛的焦炭。焦炭比普通木炭有更高的热值和更强的还原性,在冶炼、铸造等领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在这个时代成功制备出高质量的焦炭,那无疑将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他查阅了自己脑海中残留的化学知识,结合现有的土窑条件,开始尝试用不同的煤炭(如果能找到的话)或者对木材进行更深度的干馏来制备焦炭。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需要精确控制温度和隔绝空气,对窑炉的要求也更高。李响带着王铁柱和几个烧炭骨干,反复试验,改进窑炉设计,摸索烧制工艺。虽然屡屡失败,不是烧成了灰烬,就是得到了品质不佳的半成品,但李响并没有气馁。
与此同时,他还将目光投向了其他可以利用的本地资源。
王家村地处山区,除了木材,还有各种各样的竹子、藤条、以及一些特殊的黏土。王二丫她们编织的竹篮草帽虽然精致,但毕竟是小打小闹。李响琢磨着,能不能利用这些资源,开发出一些更有技术含量、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比如,他注意到附近山涧有一种质地细腻的白色黏土。他隐约记得,这种黏土似乎是制作陶瓷的好材料。如果能烧制出精美的陶瓷器皿,那可比卖木炭和粗铁器赚钱多了。他让王二丫采集了一些样品,开始在小土窑里进行烧制试验。
在铁器方面,除了继续提升普通农具和工具的质量外,李响也开始思考一些“特种钢材”的雏形。
他知道,通过渗碳、淬火、回火等工艺的精确控制,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钢材。虽然以目前的条件,很难达到现代钢材的水平,但哪怕只是比市面上的普通铁器硬度更高、韧性更好,也足以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他将这些想法和王铁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两人一拍即合,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攻关”。
这些新产品的研发,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短期内未必能见到效益。但李响认为,这是为了王家村的长远发展,必须进行的“战略投资”。
在巩固内部的同时,李响也没有放松对外部关系的经营。
他知道,王家村这点家底,在真正的权贵面前,不值一提。要想安稳发展,必须找到可靠的“保护伞”。
之前通过周掌柜打听到的“恒源当”钱三爷,依然是李响重点关注的目标。但他也明白,像钱三爷这样的人物,不会轻易接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小子。必须要有合适的契机和足够的“敲门砖”。
李响一方面继续让赵货郎留意钱三爷的动向和喜好,另一方面,也在暗中积蓄实力,希望能拿出一些足以让钱三爷另眼相看的“硬通货”。他认为,如果自己能成功研发出焦炭或者精美的陶瓷,或许就能以此为契机,敲开钱三爷的大门。
此外,李响也开始有意识地与周掌柜加深联系。他会定期向周掌柜的铁匠铺供应一部分优质的“王家炭”,并且在铁器改良方面,也经常与周掌柜交流心得。周掌柜是个精明的商人,他看出了李响的潜力,也乐于与这个年轻人保持良好的关系。通过周掌柜,李响也间接了解了更多县城里的人情世故和商业信息。
有一次,赵货郎从县城回来,带来一个消息:“李响兄弟,听说那‘恒源当’的钱三爷最近似乎在为一件事情发愁。”
李响心中一动,连忙问道:“哦?是什么事情?”
赵货郎压低声音说道:“具体是什么事,外面传得不清楚。只知道好像和他家一位重要的长辈有关,似乎是身体抱恙,遍请名医都效果不佳。钱三爷最近心情都不太好,当铺的生意都有些顾不上了。”
长辈身体抱恙?李响的脑海中灵光一闪。他虽然不是医生,但他掌握的现代知识里,有不少关于养生、食疗甚至是一些简单急救的常识。或许……这是一个机会?
当然,他不会贸然行动。给权贵看病,风险极大,一旦弄不好,后果不堪设想。但他暗暗将这个信息记在了心里,开始琢磨有没有什么稳妥的办法,能够借此机会和钱三爷搭上话,哪怕只是送上一些“土方子”或者“养生食材”,表达一下心意,混个脸熟也好。
日子就在这种忙碌而充实的节奏中一天天过去。王家村的产业在稳步发展,村民们的生活也在持续改善。李响的“产品升级”计划虽然进展缓慢,但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也在悄然编织着一张越来越细密的网。
李响知道,平静的水面下,往往酝酿着更大的风浪。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未雨绸缪,才能在未来的变局中,为王家村,也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