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

第1026章 一〇二四章:欧陆风云

加入书架
书名:
芳明1128
作者:
西洋湖边
本章字数:
6360
更新时间:
2025-07-08

1131年的初雪未至,冷雾已起。奥斯陆峡湾的海水泛起铅灰色波光,似要吞噬两岸长久未平的王权与信仰裂痕。

9月3日,尼达洛斯主教座堂内,烛火摇曳,映照出两派截然不同的面孔——马格努斯四世,挪威年轻的共治国王,身披金丝蓝袍,英诺森二世的诏书紧握在手。他身旁站着一位面色冷峻的罗马修士,正高声宣读《对异端与火粉的谴责诏书》。

三名衣衫褴褛的渔民被铁链锁在祭坛前,他们被指控「以天火之名行巫术」,只因他们曾在峡湾边用硝石粉末点燃篝火,声称「看见雷神之怒」。

「神之火不可为凡人妄用!」马格努斯厉声宣告,蓝眸如冰,「罗马的教训已证明,凡持火杖者,必受地狱之罚!」

座堂内,贵族与主教们低声附和,唯有站在神坛另一侧的男人沉默不语——哈拉尔·吉勒,马格努斯的王叔,挪威的另一位共治者。他身形高大,胡须斑白,眼中闪烁着不同于侄子的锐利光芒。

当马格努斯下令点燃火刑架时,哈拉尔终于抬手,低沉的声音在石壁间回荡:「且慢。」

他转身,向座堂后门示意。

门开,冷风灌入,一位西西里的陌生旅人踏入。他须发灰白,口音混杂诺尔斯与萨克森语,手中捧着一截焦黑木管和一只小瓶,瓶内盛着某种黑色粉末。

「此物非巫术。」旅人缓缓道,嗓音沙哑如峡湾寒风,「而是‘天火之道’。」

座堂内哗然。

马格努斯脸色骤变:「王叔,你竟敢带异端入圣堂?!」

哈拉尔不疾不徐,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若火焰有神意,岂能以教条遮之?吾不惧地狱之焰,惟恐信仰化为铁幕。」

争论爆发了。

马格努斯怒斥哈拉尔「勾结东方巫者,侮辱基督」,而哈拉尔则冷笑回应:「你不过是想让挪威成为罗马教皇的傀儡!」

主教试图调停,但裂痕已无法弥合。

当夜,马格努斯率亲卫离开尼达洛斯,返回奥斯陆,宣布褫夺哈拉尔一切军权,并召集诺姆达拉格与海泽尔贵族,誓言「肃清北境异端」。

三日后,哈拉尔在贝根港口集结自己的支持者,高举战斧,向北方诸部宣告:「我,吉勒之子哈拉尔,乃挪威正统之血,不向伪教皇屈膝!愿以盾与剑,守北国自由!」

两地的征兵令同时发出,互称对方为「伪王」。

挪威内战,就此点燃。

寒风呼啸,雪粒如刀。

哈拉尔的军队驻扎在峡湾北侧,他的营帐内,那位神秘旅人——如今已被称为「火师」——正将黑色粉末倒入铁管。

「这叫‘雷吼管’。」火师低声道,「点燃引线,百步内可碎盾裂甲。」

哈拉尔凝视着这简陋的武器,缓缓点头。他知道,自己的侄子有罗马教皇的支持,有正统之名,有更庞大的军队——但自己,将有火焰。

与此同时,马格努斯的营地内,英诺森派的修士正焚烧一切与「异端火术」有关的文书,并宣布:「凡持火粉者,视同叛教!」

北境的王权之争,亦是火焰与十字架之战。而南方的1131年圣诞夜,巴塞罗那主教座堂,钟声撕裂冬夜,烛火在彩窗上投下血红色的影子。

加泰罗尼亚伯爵雷蒙·贝伦加尔三世站在祭坛前,镀金铠甲映着火光,手中紧握两封信——

第一封是英诺森二世的亲笔诏书,赐予他「神火克敌者」的称号,许诺所有参战者「免除三年炼狱之苦」。

第二封则盖着鲜红的火焰十字印记,来自勃艮第的「圣彼得之焰」骑士团——一支在罗马火药事件后新成立的狂热军事教团。他们的宣言如地狱烈火般灼人:「大马士革的魔杖已在沙漠饮尽圣血,如今它的余孽藏身萨拉戈萨!我们岂能坐视异端之火吞噬伊比利亚?」

雷蒙·贝伦加尔抬头,望向座堂内集结的贵族与骑士。他们的眼中没有虔诚,只有一种更原始的东西——恐惧催生的狂热。

「今夜,」他高举长剑,剑锋映着祭坛火焰,「我们点燃的不是圣诞烛,而是圣战之火!」

城外,勃艮第骑士已竖起十二座铁架火炬,烈焰冲天,宛如地狱之门洞开。

萨拉戈萨穆斯林守军站在城垛上,紧张地注视着远方基督徒联军的营地。

泰法穆罕默德·本·哈希姆曾听商人描述过「大马士革魔杖」的威力,于是下令赶制「火杖」防御。但工匠们面面相觑——他们只见过描绘火绳枪的粗糙素描,根本不懂硝石配比。

最终,守军所谓的「火器」只是一批镶嵌铜管的木棍,灌入松脂和硫磺,点燃后喷出浓烟,却无杀伤力。

「至少能吓唬他们,」指挥官自我安慰道。

他错了。

当勃艮第骑士团的「驱魔圣火罐」——松油硫磺混合物——砸入城墙时,守军惊恐地发现,他们自制的「火杖」连火星都喷不出。

「骗子!」一名十字军骑士狂笑,「他们根本没有魔杖!」

这种预期落空的愤怒,比真正的信仰更可怕。

原本谨慎的雷蒙·贝伦加尔发现,军队已失控。勃艮第骑士团高喊着「焚其屋,封其魂!」,将整条街道点燃。逃难的市民躲进大清真寺,却被骑士团用火罐封门焚烧。

雷蒙·贝伦加尔策马冲入火场,目睹三百名妇孺在庭院中化作焦炭。浓烟里,他看见一名勃艮第骑士摘下头盔,露出癫狂的笑容:「伯爵大人,这不是屠杀——是净化。」

萨拉戈萨的陷落在基督教世界被歌颂为「圣焰的胜利」,而在穆斯林编年史中,它被称为——「???????????」(燃烧之始)

但最可怕的真相,藏在雷蒙·贝伦加尔深夜写给自己儿子的密信里:「我们赢了,却无人敢问——若穆斯林真有魔杖,今日烧焦的会是谁?」

高卢春早,葡萄藤尚未冒芽,巴冈地山脚的修道院已密布重甲与长袍。方丹-莱-第戎(Fontaine-lès-Dijon),这片圣本笃隐士所立之地,从未如此喧嚣,此刻却成了欧洲最热闹的战争策源地。

1132年4月13日,复活节主日清晨,英诺森二世亲临此地,主持一次他口中称为:「为圣座复权、为彼得城洁净、为欧罗巴焰火赎罪」的大公动员会议。

他身披红白金线交织的「猎巫祭袍」,胸前挂有象征彼得之钥与燃烧火焰的双徽,这是近年因罗马火药爆燃事件后才创制的新象征,象征「以火惩火、以光扫魔」。

会议主题只有一个——讨伐鲁杰罗二世支持下占据罗马的「伪教宗」安那克勒图二世,重建圣彼得正统,清洗罗马之火。

英诺森站在修道院长廊之下,以强而激昂的法语高呼:「主内的兄弟们!」他的声音穿透庭院,法兰克贵族、德意志骑士、勃艮第教士齐齐抬头。

「大马士革之火已燃至萨拉戈萨,感谢主,我等将其镇灭。而今,恶魔改换面目,藏身罗马——安那克勒图,那伪教皇,与西西里的火之魔王共谋,欲使圣彼得的殿堂沦为焰狱!」

他高举镶金权杖,杖尖划过天际,彷佛要劈开乌云:「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圣战——这是为夺回天国之座的终极净化!主若将火与粉末赐予人,必非为毁灭彼得城,乃为试炼忠诚。我等要征服的不是土地,而是失落的天国之座!」

接着,他宣读动员令,宣布:任命神圣罗马皇帝洛泰尔三世为「圣彼得之剑」(Gladius Sancti Petri),所有响应者可获得三年赎罪宽免,任何向「伪教廷」与鲁杰罗之王权提供物资者皆为异端之助。欧洲各主教区须于夏末前募兵,秋季集结。

在罗马教皇国与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意大利北部,城邦开始分裂米兰大公乌戈·德·维斯孔蒂对德皇的干预向来不满,与西西里王鲁杰罗保持暗线通信,已接纳两批西西里军工与修士。传言其教士学院悄悄引入火药手稿副本,引起教廷警觉,英诺森将其列为「可疑城市」,洛泰尔欲顺路「镇压归正」。

比萨、热那亚、威尼斯等海上共和城邦声明中立,声称「不介入陆上争议」实则与西西里王国贸易频繁,不愿与鲁杰罗二世决裂,比萨共和国甚至在那不勒斯附近港口为西西里军舰提供维修。

在阿尔卑斯神圣罗马皇帝营帐内,洛泰尔三世对着地图冷笑。米兰大公乌戈·德·维斯孔蒂长期藐视帝国权威,更暗中与鲁杰罗交易火器技术。

「传令——第一步:以『剿灭火器异端』之名,荡平胆敢不服朕的米兰,收缴其军械坊,第二步:控制托斯卡纳粮道,切断西西里北援,第三步:与其他教廷勤王军合围罗马,但教皇必须由帝国加冕。」

幕僚低声提醒:「若鲁杰罗的火杖队参战……」

洛泰尔三世敲了敲新制的三层复合重甲:「铁与血,终将压倒一切魔法与诡计。」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