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甄氏的摸底,李秀宁心中不断猜测。
“到底谁让她来的?曹丕?亦或者是......”
想到这里,李秀宁隐隐有了些猜测。
若是曹丕的话,没必要吩咐自己媳妇来,前几日让吴质顺口就问了。
而且他拉拢的是李平安,又不是李秀宁,胡乱打听这个干嘛?
思来想去,也只有曹操有这个动机了。
“难道曹操是准备留下李平安任用,这才来询问?”李秀宁心中默默思考。
“妹妹?”甄氏叫了李秀宁几声,让她从失神中回过神来。
“让夫人久等了,我方才有些失态了。”李秀宁歉意一笑,解释道。
甄氏轻笑一下:“无碍的。”
“方才想起幼时场景,父母之面犹在眼前,心中思念之情一时忍耐不住。”
说着,李秀宁故作悲伤之态。
甄氏顿时觉得不好意思了,自己贸然出口,竟勾起了人家的伤心事。
“妹妹......”甄氏一脸的歉意,“我这有些冒失了......”
“无事,事情也过去数年了。”李秀宁敛容坐起,“至于寻乡之事,夫人就不必费心了,我出身北地,历经天下大乱,乡人估计也已散失殆尽了。”
说完,李秀宁摇头叹息,不再多言。
保险起见,李秀宁还是没把话说死,只说出身北地。
之后再论,就说身世飘零,孤苦无依等等。
甄氏一个正儿八经的深闺妇人,要论玩心眼如何比得上李秀宁?
而且看着李秀宁那带着忧郁的表情,甄氏也不忍再往深里追问下去。
结果,问了一圈,甄氏只得到了一个出身北地的消息,别的啥都不知道。
又聊了会儿闲天,甄氏这才借口要忙起身离开。
李秀宁目送甄氏离去,心中不停地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另一边,甄氏离去后,将自己得到的那一丁点消息命人给曹操送了去。
听了这模糊的回答后,曹操倒也没生气。
对于甄氏的能力,本来他也没什么期待。
在他看来,李秀宁能跟随李平安千里来此,那身份来历自然不是甄氏一个妇人能打听清楚的。
古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李秀宁若真是张星彩的话,跟着刘备十几年东奔西走所行之路何止万里?
纵然年龄比甄氏要小的多,但阅历城府肯定比甄氏不知强到哪里去了。
但曹操也通过那模糊的回答进一步确定了自己的想法。
李秀宁说出身北地,是按照自己陇西李氏的门第来的。
但曹操却理解错了,不管是从张飞老家涿郡算,还是从夏侯渊的谯郡算,都属于北地。
这进一步佐证了曹操之前的判断。
此时他越发的确认,李秀宁应该就是张飞的那个女儿,夏侯渊的侄孙女。
“没想到啊,没想到,张益德那莽汉竟然能招到这般英才为婿。”
曹操看着楼下不住的点头。
就在刚刚,因为曹操的授意,曹休与曹真也上去轮番挑战了李平安。
但结果很明显,他们两人还不如曹彰,各自都败下阵来。
想了想之前李平安献上的什么防疫之策,还有眼下的勇武,曹操更为满意了。
算起来和自家沾亲带故,而且看起来也并不是汉室忠臣。
经过洛阳,连许昌那边都没问。
曹操爱才之心顿起,在他看来李平安已成自己囊中之物,未来必能成为一员大将。
“来人!传子文前来见孤!”曹操大声吩咐道。
过不多时,脸色有些难看的曹彰被叫了回来。
“父亲!您找我何事?”曹彰行礼拜见。
楼下,李平安已经锁定了胜局,下去休息了。
看着还在比斗的几人,曹操出言问道:“你一向自负勇武,如今便甘心认输吗?”
曹彰直接回道:“技不如人,何谈甘不甘心。”
他就是武力比不过,这是客观存在的,他服不服又没什么用。
“要是孤再给你一个机会呢?”曹操笑着看向儿子。
曹彰却摇了摇头:“此人弓马娴熟,儿不是对手,还是算是了吧。”
“糊涂!”曹操厉声呵斥道,“孤此前是如何对你讲的?你自己的志向呢?”
曹彰条件反射的站直了身子,大声回道:“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
“那你便是这般为将的?”曹操反问。
曹彰惊喜的看着父亲:“此战不是只展示诸将勇武吗?难道父亲要变更此事?”
曹操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转过身去:“为将者,不能逞一夫之勇,而不学万人之敌也。”
“父亲!”曹彰忍不住上前一步呼唤道。
“下去准备吧,带上你的亲兵,这次要再败了,那就真的没话说了。”曹操摆了摆手。
“喏!”
曹彰连忙应了一声,拱手后快步走了下去。
若是不比个人勇武,单论沙场指挥,曹彰不相信自己还能输!
看了下还在进行的比武,曹操也没什么心思欣赏了,让众人继续观战,他则又派人传李平安上来。
李平安心中奇怪,这曹操三番两次的叫自己干嘛?就因为自己打了他儿子?
他应该不是这么心胸狭窄的人吧?
带着疑惑,李平安再次来到曹操面前。
“你可曾带过兵?”上来,曹操就直接开门见山。
李平安愣了一下,迟疑后方才回答:“带过。”
他在唐朝的时候,表面上还真当过三军主帅。
“在洛阳时,我曾召集数百兵士,也算是如臂使指,这应该算吧。”
他最后这句补充,让曹操不禁哑然失笑:“这算什么带兵?只不过能统领士卒而已。”
“那兵书我也倒也读过不少。”
李平安还以为是面试,开口继续解释。
“你之勇武,孤已看过了,然一人之力何如千万人之力?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之勇,非是常人可及,你还差得远呢!”
不明白曹操是什么意思,李平安只能拱手称是。
“王上教训的是!”
“子文败于你手,也是好事,让他知道知道什么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曹操笑呵呵的说道,“只是你也不能自满,子文常年随孤征战,领兵对敌才是其所长。”
李平安心中狐疑,曹操说这话的意思,不会是要搞军事演习吧?
果不其然,曹操下一句话就印证了他的判断。
“待会儿你二人各自领数百兵卒,在校场演练一番,你也好生学习一番对敌之策!”
曹操如此决定也是有他的考量。
再怎么说曹彰也是他的儿子,他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儿子如此丢面子。
虽然他不会亲自下场帮忙,但给儿子创造一个机会那还是可以的。
顺带,曹操还能打击一下李平安的自信心。
让他对曹魏这里多些敬畏。
李平安愣住了,要说对敌吧,他倒也上过战场。
可他那基本都是被别人指挥的角色,真让他指挥数百人厮杀,李平安心里还真没底。
可要是就这么输给曹彰,李平安也很难接受。
因为前面曹彰的嘲讽,李平安此时已经能想象出,自己战败后,他会怎么冷嘲热讽了。
可曹操的命令,又不好拒绝,李平安一时间有些无奈。
曹操也看出来了他有些不情愿,但他才不管那些:“听清楚了,便下去准备吧,稍后你二人便要开始了。”
李平安缓缓转过身去,迈步离开,脑中飞速转动,想想还能有什么办法。
忽的,他把头一抬,眼前一亮,有主意了!
“王上!臣有一请,不知可否准许?”
李平安转过身来高声喊道。
突然的叫喊,让曹操吓了一跳,他没好气的说道:“此事已经定下了,不必再多言了!”
“臣并非不愿比试,但臣想请一位外援!毕竟臣年岁比之子文公子差了些,经验更是无从可比,还请王上准许!”
曹操这下来了兴趣,李平安刚到邺城,他认识的人两只手都能数得过来,他还能找谁?
那些人里曹操也都清楚,谁还能抵的过曹彰。
“你想要找谁?”
面对曹操的疑问,李平安给出了一个他想不到的答案。
“臣的妻子!”
堂内一时间陷入了沉默。
曹操万万没想到,李平安想找的外援竟然是个妇人。
“你让一妇人去帮你作战?”
曹操诧异的语气,让李平安有些心虚。
“不行吗?”
惊异过后,曹操反而更感兴趣了,李平安看起来不像是胡说八道。
而且若李秀宁的身份真的如他所想,那身为张飞的女儿,再加上长期跟在刘备身边,说不定还真是个军事奇才呢?
“女子上阵,孤却是前所未见,行,孤准了!我倒要看看,你夫妇二人合力,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曹操一口答应了下来。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是个鲁莽的形象。
可在真实的历史中,他可没那么鲁莽粗俗。
周瑜就曾高度评价他和关羽:“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时人都认为张飞是当世名将的。
曹操看着李平安,心中暗道:“没想到这小子倒还真给了孤一个惊喜。”
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李平安道谢过后,立刻去找了李秀宁。
以李秀宁的指挥水平,再加上他的武力,李平安就不相信,曹彰能赢!
“有意思,越来越有意思了!”曹操饶有兴趣的看着李平安远去。
忽的,他想到了什么开口吩咐了一声。
“仲康!派人去给子文传信,让他多用点心,输给一个妇人那就太丢人了!”
曹操自然不可能单独接见李平安,身旁的护卫自是少不了的。
另一边,李平安快步来到另一处会场,请人叫出了李秀宁。
“怎么突然来找我?”李秀宁颇为惊讶。
比武比的好好的,李平安来这里干嘛?
李平安小心翼翼的将李秀宁拉到一个偏僻的角落:“曹操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对,他非要我去和曹彰搞军事演习,我心里没底,只能请你出马了。”
“军事演习......”
李秀宁陷入了沉思:“曹操这般决定却是为何?”
“嗨!”李平安摆摆手,“我估计就是他想给儿子找回场子呗,还能为什么?反正我是不能给他留这个面子,曹彰那人太嚣张了。”
李秀宁想想也是,几场比下来,这马上成了李平安的个人秀了。
曹操坐不住也是应该的。
只看这场演武的成分就知道曹操的想法,他是想要让自家的宗室好好出一出风头的。
哪知道风头全被李平安抢走了。
所以为此临时改变规则倒也合理,而且双方人数对等,也不算拉偏架。
心底疑惑暂去,紧接而来的便是兴奋。
离开军中这么久了,李秀宁也有些怀念之前行军打仗的生活了。
如今终于有机会重新感受一下,李秀宁有些跃跃欲试了。
二人也没多说废话,简单解释了一下后,李秀宁便跟着李平安走了。
校场之外,已经有人在等着李平安了。
于禁板着一张脸坐在那里。
他心中十分费解,这李伯平到底是何许人也?魏王竟然给自己下令,让自己帮着他挑选士卒。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一个假节钺的左将军竟然在这里等了一个竖子半天,他还未出现。
这让于禁心中如何不恼?
远远看见李平安来了,身后竟然还跟着一个妇人,于禁更忍不了了。
“竖子!战场之上不是任你玩闹的所在!纵你武力超人,难道还能敌得过十人、百人?”
说罢,于禁怒视了一眼李平安,也不再多言,径直离开了。
李平安认出了于禁,原本还在考虑该说什么,结果上来就被于禁喷了一通。
他也懵了。
看着于禁远去,他悄悄和李秀宁说:“这就是为人威严毅重的于禁?感觉也不过如此啊?”
“此人多年未历战场,估计早已不是昔日那员骁将了,也难怪日后会晚节不保。”
李秀宁摇头叹息。
史书记载,于禁自建安十四年随臧霸等人参与天柱山之战后,就没有他出征的记录了。
再下一次,便是于禁都督七军前去襄樊救援曹仁。
这期间十年间,于禁再无出征的记录。
这期间想来于禁应该一直在后方负责练兵等事宜,这样也能解释为何史书说他:然(于禁)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他一个练兵的,肯定要严格一点。
而且不得众心,才能更好的在曹营生存下去,毕竟军队还是要姓曹的。
期间或许有出征过,但应该也不是什么大战。
等到关羽后来包围襄阳的时候,曹操一看,身边也没有别的人适合挂帅了,这才又把于禁推了上去。
然后才有了之后的故事。
两人不明其中就里,也不知道自己哪里得罪了于禁,只能唏嘘几句后,不理会他了。
于禁离开了,自有别的人来帮李平安二人介绍情况。
别人可没于禁那个脾气,这是魏王吩咐下来的项目,自然人人用心。
“这些都是我军精锐,将军尽可挑选。”
“嗯。”李平安一边故作沉稳的点了点头,然后侧头过去询问李秀宁,“咱们咋选啊?也不熟悉情况。”
李秀宁来回看了一圈,士兵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她身上。
一个妇人在这里出现,还一身戎装,自然吸引眼球。
“只有这些人了吗?”李秀宁出言问道。
负责的官员看了看李平安,还是回道:“没错,王上吩咐了,李将军只能在其中选出三百人来。”
沉默了一会儿,李秀宁开口道:“将各什的什长集中起来可以吗?”
曹操吩咐了要全力满足他的要求,见李平安也没多说什么,负责的官员同意了,转身下去安排。
趁着众人集中的时候,李秀宁附耳跟李平安说了几句话,李平安听了连连点头。
不多时,一百余人便集中了起来。
百余人又都是基层的军官,不明所以之下,众人难免乱糟糟的。
这个时候,李平安站了出来。
“肃静!肃静!”
几声高喊,震住了这数百人,众人的目光看向了李平安。
这种场面也经历了多次了,李平安现在也不紧张了。
“咳!”清咳了一声,李平安继续开口,“尔等中,将会选拔出三百人,参与接下来的演武!上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演武结束后,魏王会有丰厚赏赐的!”
李平安此话一出,让不知道情况的一百余人十分兴奋。
这些人都是参与过上午的演武,奖励这玩意谁也不嫌多啊。
“安静!”李平安厉声呵斥,“但是,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参加的!此次演武,将由我带领你们,与曹子文公子进行一场演练,除了不能出人命外,一切向实战看齐!”
这话一出,许多人就迟疑了。
众人议论的声音压制不住了,毕竟一个陌生人,上来说要带着他们去跟魏王公子放对。
尤其是这个公子平日里还颇有武名,这事儿搁谁身上,谁不嘀咕两句?
李平安这回没制止,看了眼李秀宁,见她点头,便回应了她一下,继续等下去。
默默地注视着下面有些混乱的人群,李平安表情凝重。
渐渐地,众人各自提醒,声音慢慢小了下来,都看向了李平安。
“不说话了?”李平安质问道。
众人没有回应。
心中再怎么质疑,他们也不过是最底层的军官,李平安的地位远在他们之上。
再加上魏王曹操特命,他们如何敢多言其他?
只是嘴上不说,但心里依旧是在打转,不知道李平安会如何决策。
见众人彻底安静了,李平安反倒不说别的了。
抬手指向不远处的营门,李平安下令道:“你们所有人,立刻听令,向着营门处先跑上两个来回!”
李平安下令下的果断,但众人却都很迟疑。
就算有人想动身,可看看周围的人没几个动的,也都犹犹豫豫的停下了。
只有寥寥数人,选择了听从李平安的命令,跑向了大营门口。
这也是人之常情,李平安在他们这又没什么威信,大热天的,他说让跑就跑?
还什么话都没细说,这谁能搭理他。
李平安也不生气,而是高声冲着旁边的官员问道:“那谁!魏王是不是下令了,现在我就是他们这些人的长官?”
“啊?是!”
旁边那人没想到还有自己的事,迷茫了一下方才回答。
李平安这一连串莫名其妙的操作给他也整糊涂了,弄不清楚李平安要干嘛。
但魏王的吩咐还是要执行的。
李平安确认了这一点后再次吩咐:“尔等都听到了,我的命令现在就是军令,再不执行,便要军法处置了!”
旁边的官员很想提醒一句,你还没选人呢,理论上这些人李平安并无权处置。
犹豫了下,他还是没说出口。
能和魏王公子同台竞技的人,还能被魏王亲自安排,这谁敢跟他作对?
一点小事,就随他去吧。
李平安第二次呵斥,这次终于有效果了。
随着几个领头的渐渐动身,身后的其余人也缓慢的跟上,到后面所有人就都跑了起来。
当然,路上自然少不了对李平安的吐槽乃至谩骂。
从此地到营门并不是太远,两个来回很快就完成了。
看着头顶冒汗的众人,李秀宁走上台去,慢慢的跟李平安说出了自己的结论。
“嗯,嗯,我知道了!”李平安一边点头一边看着下面的人。
说完,李秀宁就下去了。
“好了!”李平安拍拍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你!你!还有你......”
一个一个挑选,不一会儿,李平安选出来了三十个人。
“其余人散了吧!”李平安一挥手,带着这三十人走到后面。
“这三十个什长,还有他们手下的士卒,正好三百人,我就要他们了。”
李平安做出了决定,或者说是李秀宁做出了决定。
“将军确定?”那官员最后确认了一下,“不再选选了?这些人可非是其中最精锐的。”
李平安回头看了看,笑着解释道:“他们或许不是最精锐的,但却是最服从命令的。”
原来,他选的人都是李秀宁告诉他的。
而这些人都是刚刚李平安发令之后,率先跑出去的那些人。
要带领一群陌生的士卒,最大的问题就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那样一来,精锐的士卒反倒不如令行禁止来的重要。
而这也正是李秀宁选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