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穿春秋部落

第九十九章 决定

加入书架
书名:
魂穿春秋部落
作者:
星辰伏虎
本章字数:
4898
更新时间:
2025-01-16

然而,只见霍英微微抬起头来,目光清澈且坚定无比,他缓缓地摇动着脑袋,轻声但有力地回应道:“孤王并不这么认为。天下苍生皆如手足兄弟一般,理应相互扶持、彼此帮助。

更何况当下我大汉国正值繁荣昌盛之期,国力强盛、物资丰饶,又岂能对小国百姓所遭受的苦难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呢?

这绝非仁义之举啊!”

说到此处,霍英不禁挺直了身躯,声音也变得愈发洪亮起来:“正所谓‘仁者爱人’,真正的仁人君子绝不会忍心见到他人身处绝境而袖手旁观。

我们身为大汉国掌权者,更应秉持这种仁爱之心,积极伸出援手,去拯救那些正在受苦受难的人们。

唯有如此,方能彰显我大汉国的仁德之风,让天下万民敬仰归附!”

说罢,只见霍英神情坚毅、目光如炬,他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要求立即打开粮仓,将其中存储的大量粮食取出来,用以赈济那些遭受灾害侵袭的小国。

不仅如此,他还煞费苦心地从众多官员当中精挑细选出一批能力出众、经验丰富且心怀百姓的能臣干将。

紧接着,他派遣这批官员带领着满载救灾物资的车队和队伍,风驰电掣般地朝着灾区疾驰而去。

这些被委以重任的官员们深知自已肩负的使命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路上,他们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只为能够尽快抵达灾区,将援助物资送到灾民手中,帮助那里的人民早日脱离困境、重建家园。

当受援的小国得知是强大的汉国慷慨解囊、雪中送炭之时,整个国家顿时陷入一片欢腾之中。

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小国贵族,无一不对汉国的善举感恩戴德。

该国国君更是激动万分,他亲自率领全体臣民长途跋涉来到两国交界之处,只为当面向上官霍英表示最诚挚、最深切的感激之情。

这位国君当场表态,愿意从此以后让本国附属汉国,成为汉国最为忠诚可靠的属国。

这一义举很快便传遍了周边各个国家,引发了巨大轰动。

其他国家的统治者和百姓听闻此事后,无不为之侧目。

他们对霍英这种宅心仁厚、广施恩德的行为深感钦佩,对汉国的仁义之名赞不绝口。

自此以后,汉国在各国之间的威望与日俱增,其名声如同春风一般吹拂过每一个角落,传扬得越来越远。

然而,就在举国上下皆因此次善举而欢欣鼓舞之际,霍英却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停滞不前。

相反,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想让国家真正实现长治久安、繁荣昌盛,仅仅依靠一时的慈善之举远远不够,加强国民的文化教育才是根本之道。

于是乎,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教育改革运动在汉国内部悄然兴起……

正因如此,他以雷霆万钧之势大力推进各项改革举措,尤其将目光聚焦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之上。

一方面,他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精心规划并设立了数量众多且规模宏大的高等学府;

另一方面,则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地招揽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前来入学深造。

令人称道的是,这些学府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于所有有志于求学之人一视同仁,不论其出身贫贱亦或富贵,但凡心怀强烈的求学志向,皆有机会踏入这知识的殿堂潜心攻读。

一时间,整个汉国境内仿佛被一阵强劲的春风吹拂而过,迅速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浓厚学习热潮。

无论是繁华喧嚣的都市,还是宁静祥和的乡村,处处可见人们手不释卷、专心致志读书求知的身影。

在这般优良的社会风气和学术氛围的浸润滋养下,数不胜数的仁人志士犹如春天里破土而出的雨后春笋一般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他们各自凭借自身卓越的才华以及超凡的智慧,在不同领域崭露头角,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大业之中,倾尽全力为这片土地的繁荣昌盛奉献出无比巨大的力量。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众多仁人志士满怀激情地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之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为一国之主的霍英却逐渐察觉到一个问题——尽管人才济济,但各个学派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歇过。

其中,儒家始终倡导着礼治,他们坚信通过推行礼仪和道德规范,可以有效地教化民众之心,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而法家则毫不示弱地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制定并严格执行律法,才能够切实保障国家的秩序与稳定;

与此同时,道家所追求的却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主张让一切顺其自然发展,不刻意去干预事物的运行轨迹。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局面,霍英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毅然决然地决定召开一场规模宏大的论学大会,以期能够汇聚各方智慧,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终于,到了大会举行的那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们纷纷云集于汉国大学堂。

宽敞明亮的学堂内人头攒动,气氛热烈非凡。

首先登上讲台发言的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只见他慷慨激昂地阐述着礼仪道德对于民心教化的关键意义,其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然而,法家的代表紧接着便起身予以反驳,他们据理力争,坚称唯有依靠严格的律法,方可真正维护好国家的正常秩序。

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一时间整个会场都弥漫着紧张激烈的辩论氛围。

就在这时,一直默默倾听的道家代表也发表了自已的看法;

他们力称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的优越性,并指出过度的人为干预往往会适得其反。

霍英坐在主席台上,静静地聆听着每一位学者的发言,心中也渐渐地萌生出了一个清晰的主意。

待众人的讨论稍稍平息下来之后,他缓缓站起身来,环顾四周。

然后沉稳有力地说道:“诸位的学说均有其独到之处,实乃难能可贵。

寡人经过一番思考后认为,治国之道应当以法为本,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来确保公平正义得以伸张;

同时,也要以儒为辅,借助儒家的思想精髓来教育感化百姓,提升国民的道德素养;

此外,还需巧妙借用道家的智慧,以此来平衡各方利益冲突,使得我们的国家机器既能有条不紊地运转,又不会失去应有的灵活性与创造力。”

话音刚落,全场先是陷入一片惊愕之中,随即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场的学者们无不对霍英这番高瞻远瞩的见解深感钦佩,纷纷躬身拜服,表示愿意全力支持新的国策实施。

自那日起,霍英便坚定不移地依照这一理念开始着手调整国家政策。

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国家日益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大汉国在这种多元融合的治理模式下,政治更加清明,经济持续繁荣,军事力量也越发强大。

百姓安居乐业,文人墨客不断创作出传世佳作,工匠艺人打造出精美器物。

霍英的名字,也随着大汉国的辉煌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之中。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