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的战争结束之后,这个才建国没几年的国家总算盼来了久违的和平曙光。
曾经被战火肆虐得满目疮痍的土地,如今也开始慢慢恢复生机与活力。
为了向那些在战争中舍生忘死、奋勇杀敌并建立卓越功勋的将士们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感谢,朝廷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决然地决定举办一场规模空前、盛况非凡的封赏大典。
其中,齐树将军无疑是此次受封将领中的翘楚。
在抵御秦国入侵的激烈战斗中,他亲自坐镇指挥,以其出类拔萃的军事智慧和无与伦比的果敢决断,屡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成功扭转不利战局。
正因如此,他迅速成为了军界内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
鉴于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朝廷特赐予爵位增一阶,食邑一千户作为丰厚奖赏。
霍熊则是另一位备受瞩目的猛将。此人身材高大威猛,体格健壮如牛,天生神力无人能及。
每当战事一触即发之际,他总是身先士卒,毫不犹豫地率领部下冲向敌阵。
他那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气势令敌军心惊胆寒,望风披靡。
此番战功卓著,同样获得了爵位增一阶,赏赐食邑一千户的殊荣。
李水将军肩负着守卫义渠方向的重任。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他临危不惧,沉着应对。
不仅牢牢守住防线,还瞅准时机主动出击,最终一举击溃义渠大军,彻底打破了敌方妄图从三面合围我军的险恶图谋。
因其杰出表现,亦被增爵位增一阶,恩赐食邑一千户。
而霍青和霍熊都是四五十岁了,但是这次战争他们并没有退缩,而且还站出来帮霍英。
霍青,虽然未曾像弟弟霍熊那样在前线浴血拼杀,但他凭借自身曾经的领导能力以及出色的后勤组织调度能力,为整场战争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故而,朝廷也毫不吝啬地赐予他食邑一千户之厚赏。
其余人等都是按功分爵,还有封赏土地,只要达到一百亩就会改食邑。……
就在这一天,朝廷举行了盛大的封赏仪式,一大批功臣被赐予了尊贵的爵位,并划分出大量的食邑。
这些食邑并非来自于商业领域的收益,而是实实在在的土地产出所带来的财富。
而这些土地原本都属于国家收缴的税收范畴,如今经过重新分配,成为了受赏者们的财产。
封赏仪式结束后,现场一片欢腾,众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
然而,在朝堂之上,有一部分文臣对此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私下里纷纷议论道:“这次对武将的赏赐实在是过于丰厚了,如此一来,恐怕会让他们心生骄纵之意,进而破坏朝堂势力的平衡啊!”
随着这种声音越来越多,许多朝臣开始向负责此事的大臣霍英进言,要求他限制对武将的封赏额度。
但霍英心中自有分寸,他清楚地知道,如果想要让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就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激励和回报。
正所谓“要想让马儿跑得快,就得给马儿喂足草”,若只是一味地驱使他们拼命作战,却又不肯给予相应的奖赏,那怎么能行呢?
面对众多文臣的劝谏,霍英毫不客气地予以驳斥。
他义正言辞地说道:“各位大人,你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得失,却忽视了武将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所立下的赫赫战功。
没有他们的英勇无畏,何来我们如今的太平盛世?
再者说,军政之事本就应该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如今我已决定将军事与政治分开管理,诸位文官还是不要越俎代庖,随意插手军事事务了,否则便是犯了越权之罪!”
说完这番话,霍英拂袖而去,留下一众文臣面面相觑。
待回到家中,霍英独自坐在书房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他心里明白,武将们的功绩确实不容抹杀,给予他们应有的奖励也是理所应当的;可与此同时,那些文臣们的忧虑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如何才能在维护武将权益的同时,又确保朝堂的稳定与和谐呢?这个问题着实令他感到头疼不已……
但是,霍英是后世来的,还是当兵的,当然亲将士们了。
随后霍英下旨军功所得的爵位三世而斩,就是传三代,后面每一代低一爵,直到子爵结束为止。
文官也是到六十以上就退休,首辅五年选一次,最多连任两届,之后就退休。
这次霍英加大对文官科举选拔的投入,同时承诺日后若文官有重大功绩,亦当重赏,这次之所以搞科举是因为这几年很多人都识字了,所以有足够读书人了,不然霍英是不会这样做的。
这一举措让武将们感受到大王并非只宠信他们,而文臣们也看到了大王重视文化治理的决心。
霍青心思缜密,看出其中端倪,便劝说弟弟霍熊莫要因为封赏而生傲气,应时刻保持警醒。
其他受封武将也纷纷收敛锋芒。此后,朝中文武之间虽偶有摩擦,但总体相安无事,国家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之下,向着繁荣昌盛稳步迈进。
此次诸多制度的调整与变革,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其目的在于进一步确保汉国的各个领域都不再面临人才匮乏的困境。
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政策和措施,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人才汇聚于此,更为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与此同时,汉国的商业发展亦是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之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汉国内几乎人人皆以纸张来书写及阅读,这种广泛应用使得造纸术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许多势力对这一神奇的技术充满好奇,纷纷派出密探试图打探其中奥秘。
而这些探子大多来自于周边其他国家,他们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地想要获取有关造纸技术的制造方法和工艺流程。
然而,汉国对于这项核心技术的保护极为严密,令那些窥探者们屡屡碰壁,难以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