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攻略,糙汉皇帝泪奔成团宠

第086章 赵恒,这位宋朝的第三位皇帝

加入书架
书名:
皇后攻略,糙汉皇帝泪奔成团宠
作者:
战诸侯
本章字数:
8748
更新时间:
2024-12-13

赵恒,这位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宛如一颗璀璨却又带着几分斑驳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赵恒生于东京开封府第,作为宋太宗的第三子,他的出身注定了他与皇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幼,他便在宫廷的重重规矩与权谋争斗的阴影下成长。

小时候的赵恒,就展现出了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他不像有些皇子那般调皮捣蛋,四处惹事生非,而是更倾向于沉浸在诗书礼仪之中。

在那雕梁画栋的宫殿里,当其他皇子在庭院中嬉笑打闹时,赵恒常常独坐于窗前,手持书卷,阳光洒在他稚嫩的脸庞上,映照出他专注的神情。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与兄弟们之间的相处也是颇为微妙。

有一次,宫廷举办春日宴,皇子们齐聚一堂。

御花园中繁花似锦,彩蝶翩跹,宫女太监们穿梭其间,侍奉着各位皇子。

赵恒的二哥看到他在一旁默默看书,便迈着大步走了过去,带着一丝戏谑调侃道:“三弟,这大好春光,你怎的只与这书本为伴,莫不是想做那书呆子?”

赵恒缓缓抬起头,嘴角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二哥,书中亦有春日盛景,小弟不过是在其中探寻别样乐趣罢了。您看这书中文字,恰似那春日繁花,各有韵味,读来令人沉醉。”

二哥听了,微微一愣,旋即哈哈一笑:“三弟你这说辞,倒是新颖,罢了罢了,你且继续在你的书中赏春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恒在皇位继承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

太平兴国八年,他被封为韩王,那一日,金碧辉煌的宫殿内,礼乐齐鸣,众臣朝拜。

赵恒身着华丽的王服,头戴冕旒,虽面容尚显青涩,但身姿挺拔,器宇不凡。

他恭敬地接过诏书,口中说道:“儿臣定当不负父皇厚望,勤加修身,为大宋效力。”

端拱元年封襄王,淳化五年封寿王,每一次的封爵仪式都庄重而盛大,而他也在这一次次的仪式中逐渐成长,变得更加沉稳。

期间,他还担任了开封尹,开始接触到一些政务。

他常常深入市井,了解百姓的生活。

有一回,他看到一位老妇人在街边为了几文钱与小贩争执,便上前询问。

老妇人哭诉着家中的困苦,赵恒听后,心中暗自思忖,若自已日后为帝,定要让百姓富足,不再为这几文钱而发愁。

至道元年,他终于被立为太子,判开封府事。

那时的他,深知自已肩负的责任重大,在处理开封府事务时,常常与幕僚们商讨至深夜。

烛光摇曳的书房内,赵恒与幕僚们围坐于桌前,地图与文书铺满了桌面。

“此乃关乎民生之事,不可草率,诸位畅所欲言,共商良策。”赵恒目光坚定地说道,幕僚们纷纷点头,随后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种观点相互碰撞,赵恒认真倾听,时而沉思,时而发问,直至东方破晓,才定下了最终的方案。

赵恒初登皇位时,那可是雄心勃勃,决心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他把全国分为十五路,这一举措可谓是匠心独运。

在朝堂之上,他站在高高的龙椅前,声音洪亮地对群臣说道:“朕观我大宋疆域辽阔,若欲治理得当,需精细划分。今设十五路,犹如为我大宋绘制一幅详尽之图,每一路皆有其责,每一路皆需用心经营,如此方能使政令畅达,民生安乐。”

各路转运使轮流返京,他就一个个地询问民事,那认真的模样,仿佛要把国家的每一个角落都装进心里。

当第一位转运使前来述职时,赵恒迫不及待地问道:“你所管之路,百姓收成如何?赋税可还繁重?有无灾荒之事?”

转运使一一作答,赵恒时而皱眉,时而点头,不时还在御案上的本子上记录着什么。

他对手下的大臣们说:“朕要这天下百姓皆能安居乐业,诸位爱卿可得与朕齐心协力。”

大臣们纷纷点头称是,朝堂上下一片朝气蓬勃,仿佛看到了大宋辉煌的未来。

在他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名相寇准,那可是个极具个性的人物。

寇准 19 岁就考中进士,年少得志,仕途顺遂,自然也就养成了豪爽不拘小节的性子。

有一回在大殿奏事,寇准这直肠子一开口,那话可就像炮弹一样,直直地冲向了太宗。

当时大殿内气氛凝重,太宗坐在龙椅上,表情严肃。

寇准上前一步,大声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可如此处置,若依此策,定会失了民心,于我大宋不利。”

太宗一听,脸色顿时一沉,这哪行啊,自已的决策被当众反驳,心中恼怒,脸一黑就想走。

嘿,这寇准居然不管不顾君臣之礼,一个箭步上前,一把扯住太宗的衣服,嘴里还喊着:“陛下且慢,此事尚未议定!”

太宗那叫一个尴尬,周围的大臣们都惊得瞪大了眼睛,大气都不敢出。

有的大臣心中暗自赞叹寇准的胆量,有的却在为他捏一把汗。

不过呢,也正是这股子直率,让太宗觉得这小子虽然莽撞,但却忠心耿耿,反倒更加信任他了。

事后,太宗单独召见寇准,无奈地说道:“寇准啊,你这性子,也该收敛些,今日之举,实在是让朕下不来台。”

寇准却一脸坦然:“陛下,臣只知为江山社稷着想,若有冒犯之处,还请陛下恕罪,但臣之忠心,天地可鉴。”

太宗看着他,无奈地摇了摇头,却也未加责罚。

时光流转,公元 1004 年春,辽国这只北方的猛虎张牙舞爪地扑了过来。

辽国承天太后萧绰和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领 20 万大军南下,马蹄声如雷鸣般震动大地,所过之处,烟尘滚滚,那气势汹汹,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眼瞅着就要威胁到宋的都城汴梁了。

这可把赵恒吓得不轻,警报一夜五次传到东京,皇宫内一片慌乱。

赵恒紧急召集群臣,在那庄严肃穆却又弥漫着紧张气息的大殿内,他面色苍白地问道:“诸位爱卿,辽国大军压境,如之奈何?”

宰相王钦若和陈尧叟这两个胆小鬼,哆哆嗦嗦地主张逃跑。

王钦若颤声道:“陛下,辽军来势汹汹,我军恐难以抵挡,不如暂避锋芒,迁都金陵,以保陛下安全。”

陈尧叟也赶忙附和:“陛下,臣以为王大人之言甚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啊。”

这时候,任职才一月的宰相寇准站了出来,他那大嗓门一吼:“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

众人皆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寇准。

寇准接着说:“陛下,若放弃汴京南逃,这人心可就散了,到时候敌人乘虚而入,国家就完了。您要是亲自出征,士气必定大振,定能打退敌兵。陛下乃天子,当为万民表率,此时若退缩,如何能让将士们信服?”

赵恒心里七上八下的,犹豫了好久,内心在恐惧与责任之间挣扎。

他望着寇准坚定的眼神,最后一咬牙,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这一路前行,到了韦城。

赵恒一听辽兵势大,腿肚子又开始打哆嗦了,又想退兵。

他在营帐内来回踱步,神色焦虑:“寇准啊,朕听闻辽兵漫山遍野,这可如何是好?朕看还是先退兵吧,再寻他法。”

寇准急得直跺脚,严肃地说:“陛下,如今敌军逼近,情况危急,咱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啊。河北的宋军都盼着您呢,您这一进军,他们士气壮大百倍。您要是后退,军心涣散,百姓失望,敌人趁机进攻,您恐怕连金陵都保不住了。陛下,您想想,您若此时退缩,百年之后,史书又将如何记载?”

赵恒哭丧着脸,心里老大不情愿,但还是勉强同意继续进军。

渡河进入澶州城的时候,那场面可壮观了。

远近各路宋军看到皇上的黄龙大旗,都欢呼跳跃,高呼“万岁”。

真宗在寇准的要求下上城墙鼓舞士气,他站在城墙之上,望着城下士气高昂的将士们,深吸一口气,大声喊道:“朕与诸将士同在,今日之战,关乎大宋存亡,众将士务必奋勇杀敌,保我大宋江山!”

宋军将士们一听皇上都来了,个个热血沸腾,跟打了鸡血似的,奋勇冲杀,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动地。

战场上,宋军将士们如猛虎下山,与辽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刀光剑影闪烁,鲜血染红了大地,宋军个个奋勇当先,一下子就消灭了辽军数千,还射死了辽军主将萧达兰。

萧太后一看,这形势不妙啊,赶紧要求议和。

于是,寇准和辽使者曹利用就开始了一场激烈的讨价还价。

在那布置简单却充满紧张气氛的营帐内,寇准坐在椅子上,眼神犀利地看着曹利用:“你们辽国此番来犯,本就是不义之举,想要议和,可得拿出点诚意来。”

曹利用不甘示弱,挺直了腰杆说道:“我大辽亦是兵强马壮,若不是看在和谈有望,岂会轻易罢手。我朝要求,宋需每年纳贡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寇准一听,拍案而起:“简直荒谬,我大宋岂会答应如此苛刻条件。你且回去告诉萧太后,若想议和,需降低要求,否则休怪我大宋不客气。”

曹利用见寇准态度强硬,心中有些畏惧,但仍强装镇定:“寇大人,这条件已是我朝底线,若不答应,战火必将重燃。”

寇准冷笑一声:“哼,你以为我大宋怕你不成?我军刚刚大捷,士气正盛,若再战,胜负尚未可知。”

两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最后,经过多番周旋,两国制定了条约,这澶渊之盟总算是达成了。

可这澶渊之盟虽说暂时稳住了局面,却也给宋朝带来了新的问题。

赵恒这心里啊,对辽朝的畏惧就像根刺,扎得他难受。

从那以后,他就渐渐沉溺于封禅之事,想着通过这些来彰显宋朝的威严,给自已找点心理安慰。

他对手下的大臣们说:“朕欲封禅,以告天地,显我大宋之昌盛。”

大臣们有的附和,有的却在心里暗暗摇头。

这封禅可不得花钱啊,他广建宫观,大把大把的银子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了,劳民伤财啊,社会矛盾也跟着加深了,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在修建宫观之时,有大臣劝谏:“陛下,此举耗费巨大,百姓苦不堪言,还请陛下三思。”

赵恒却不以为然:“朕此举乃是为了大宋国运,些许花费算得了什么。”

赵恒在后宫之中,也有着自已的情感故事。

他的皇后郭氏,端庄贤淑,管理后宫井井有条。

有一次,赵恒在朝堂上受了大臣们的气,心情烦闷地来到后宫。

郭皇后早已在寝宫等候,见赵恒满脸忧愁,轻声问道:“陛下,今日为何这般忧愁?”

赵恒叹了口气,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朕在朝堂之上,为国家之事费尽心思,可大臣们却各执一词,难以决断。那关于税收之事,有的大臣主张加重,有的则说应减免,朕实在是左右为难。”

郭皇后温柔地安慰道:“陛下莫急,这国家大事犹如烹小鲜,需慢慢调理。陛下且宽心,臣妾为陛下准备了些点心,陛下尝尝。”

说着,便亲自端上了一盘精致的点心。

赵恒看着郭皇后,心中的烦闷稍稍缓解,拿起一块点心放入口中:“皇后有心了,这点心倒是美味,让朕略感慰藉。”

还有一位刘娥,她出身平凡,却凭借着自已的聪慧与魅力,走进了赵恒的心中。

赵恒常常在闲暇之时与刘娥相伴,在那幽静的庭院中,赵恒与刘娥相对而坐。

赵恒看着刘娥,眼中满是柔情:“娥儿,你与朕在一起,朕方能忘却朝堂烦忧。你聪慧过人,朕有时真想与你分享朝堂之事,听听你的见解。”

刘娥浅笑回应:“陛下,臣妾愿永远陪伴陛下左右。陛下之烦恼,便是臣妾之烦恼,若陛下信得过臣妾,不妨说来听听。”

赵恒便将朝堂上的一些纷争与刘娥诉说,刘娥静静地听着,不时插上几句独到的见解,让赵恒对她更是刮目相看。

随着岁月的流逝,赵恒的身体也渐渐不如从前。

他晚年常常卧病在床,皇宫内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

他望着床顶的帷幔,心中满是感慨。

他对前来探望的太子说:“朕一生功过参半,这皇位日后就交予你了,你定要以天下百姓为重。切不可像朕晚年这般,因一时之念,而使国家陷入困境。要善用贤臣,远离奸佞,保我大宋江山永固。”

太子含泪点头:“父皇放心,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期望。”

终于,在 1022 年 3 月 23 日,赵恒走完了他的一生。

他的一生,有过辉煌的“咸平之治”,有过惊心动魄的澶渊之盟,也有因沉溺封禅而带来的种种弊端。

(未完待续)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