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攻略,糙汉皇帝泪奔成团宠

第042章 王建:从街头小混混,变成开国之君。

加入书架
书名:
皇后攻略,糙汉皇帝泪奔成团宠
作者:
战诸侯
本章字数:
8350
更新时间:
2024-12-05

王建硬是凭借着一腔孤勇与过人谋略,

在蜀地闯出一片天,

建立前蜀,

成了实打实的开国之君。

他的故事,

可不是史书里干巴巴的几行记载,

其间满是跌宕起伏、啼笑皆非,

还有数不清的权谋争斗,

桩桩件件都透着乱世豪杰的果敢与狡黠,

各位看官且搬好小板凳,

泡上一壶浓茶,

听我细细道来。

一、出身寒微,街头混混初长成

王建,字光图,

实打实的许州舞阳穷苦娃子。

老爹是个普普通通的饼师,

每日天不亮就得起身和面、生火,

守着那热气腾腾的炉灶,

累得腰酸背痛,

也就挣个勉强糊口的钱。

王建打小没沾着家里什么光,

住的是破旧茅屋,

逢下雨天,屋里淅淅沥沥地漏雨,

锅碗瓢盆都得拿来接水。

穷归穷,

王建却生性调皮捣蛋、不服管教,

平日里在舞阳的街头晃荡,

跟一群小混混称兄道弟,

偷鸡摸狗的事儿没少干。

今天翻墙掏个鸟窝,

明天悄悄顺走邻居家的果子,

成了邻里眼中“惹不起”的刺头。

不过,虽说行事不羁,

但王建有个长处——胆子贼大,

骨子里透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

有一回,村里来了伙儿凶神恶煞的土匪,

明火执仗地抢粮,

一时间鸡飞狗跳,

村民们吓得闭门不出、瑟瑟发抖,

哭声、喊声交织一片。

王建却眼睛一瞪,

抄起根粗木棍,

招呼着几个狐朋狗友就冲了上去,

边跑边喊:“就凭你们这群腌臜货,

也敢来咱村撒野!”

一场混战下来,

王建胳膊挂了彩,

鲜血染红了衣衫,

可也把土匪给撵跑了。

经此一役,

村民们对他的看法大为改观,

虽说依旧觉得这小子野性难驯,

却也多了几分佩服,

私下里议论:“这王建,

虽说平日里调皮,

关键时候还真不含糊!”

日子久了,

王建心里琢磨着,

不能一辈子窝在这小地方当混混,

得出去闯闯,

给爹娘挣个好前程。

听闻隔壁忠武军正在募兵,

他一拍大腿,

兴奋地嚷嚷道:“这不就是个机会嘛!”

当下就收拾包袱,

包袱里也就几件破旧衣衫、几个干硬的馍馍,

跟爹娘打了声招呼,

头也不回地入了伍。

爹娘虽满心担忧,

却也知道拦不住儿子,

只能默默抹泪,

目送他远去。

二、军旅生涯,崭露头角遇贵人

初入军营,

王建就像鱼儿进了水,

那股子勇猛劲儿、机灵劲儿全发挥出来了。

战场上,

他冲锋在前,

好似猛虎下山,

杀敌毫不手软,

眼睛里透着一股狠劲儿,

很快就立下战功,

升了小头目。

某次战役,

队伍被敌军围困在山谷,

四周峭壁林立,

敌军居高临下,

箭如雨下,

形势岌岌可危,

将领们急得团团转,

一时没了主意,

士气也低落到极点。

王建眼珠子一转,

瞅见旁边的峭壁,

心生一计,

大喊道:“兄弟们,别慌!

咱从这峭壁攀上去,

绕到敌军后方,

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众人面面相觑,

面露迟疑,

这峭壁又陡又险,

稍有不慎就得摔个粉身碎骨。

但形势逼人,

也只能跟着他干。

王建身先士卒,

手脚并用,

率先往上攀爬,

荆棘划破了手,

鲜血直流,

他也浑然不顾。

靠着这招险棋,

部队成功突围,

王建一战成名,

声名传遍军中。

节度使杜审权听闻此事,

对王建大感兴趣,

特意召见。

初见王建,

杜审权拍着他的肩膀打趣道:“你这小子,

看着愣头愣脑,

打起仗来还真有两把刷子,

往后跟紧我,

保准亏不了你!”

王建咧嘴一笑,

挠挠头,

满脸憨态:“承蒙将军厚爱,

末将定肝脑涂地!”

在杜审权身边,

王建学到不少行军布阵、笼络人心的窍门,

跟着将军出入各种场合,

人脉也积攒了不少。

可好景不长,

晚唐局势愈发糜烂,

黄巢起义搅得天下大乱,

烽火连天,

山河破碎,

各方势力重新洗牌,

王建的军旅之路也迎来新挑战。

三、逐鹿中原,夹缝求生巧周旋

黄巢大军一路势如破竹,

所到之处,

烧杀抢掠,

生灵涂炭,

朝廷慌了心,

急令各地军队进京勤王。

王建随部队一路疾驰,

奔赴长安。

途中,

只见百姓流离失所,

饿殍遍野,

老人孩子饿得皮包骨头,

倒在路边奄奄一息,

他心里头不是滋味,

长叹一声:“这世道,

再这么乱下去,

可咋整哟!

咱当兵的,

得做点啥。”

到了长安,

战况惨烈,

王建作战依旧勇猛,

还机缘巧合救下了唐僖宗。

彼时,

僖宗躲在城楼上,

敌军攻势凶猛,

箭矢如雨般射来,

身边护卫死伤大半,

城楼上硝烟弥漫,

喊杀声震耳欲聋。

王建身披重甲,

带着一小队精兵,

冒着箭雨冲上楼,

背起僖宗就往安全处跑。

僖宗惊魂未定,

哆哆嗦嗦地说:“壮士,

今日多亏了你,

朕记下这份恩情了!”

王建跪地回道:“陛下乃天下之主,

护驾是臣分内之事,

万死不辞!”

经此一役,

王建得了个“随驾五都”的名号,

风光无限,

一时间成了京城的红人。

可他心里清楚,

朝廷腐朽,

藩镇割据,

如今的行情光不过是镜花水月。

果不其然,

没过多久,

僖宗身边的大太监田令孜揽权自重,

与各方势力矛盾重重,

朝堂之上乌烟瘴气。

王建夹在中间,

左右为难,

行事稍有不慎,

就得惹来杀身之祸。

田令孜想拉拢王建为已所用,

私下约谈,

一见面就甩出大把金银财宝,

堆在桌上闪闪发光,

笑眯眯地说:“王将军,

如今这朝堂局势,

你心里有数。

跟着咱家,

保你荣华富贵,

往后高官厚禄少不了你的!”

王建看着眼前的财物,

眉头微皱,

推脱道:“公公厚爱,

王建感激不尽,

但末将只愿为朝廷、

为陛下尽忠,

旁的心思可不敢有。”

话虽客气,

实则委婉拒绝,

田令孜碰了一鼻子灰,

暗暗记恨在心,

此后没少给王建使绊子。

更惊险的是,

一次王建率部出征,

返程途中遭遇敌军伏兵突袭。

四周密林中瞬间箭如雨下,

喊杀声震破耳膜,

前路被堵,

后路截断,

形势危如累卵。

王建却临危不乱,

迅速观察地形,

发现不远处有条隐蔽的河谷,

当下大吼:“弟兄们,

往河谷撤,

利用地势反击!”

士兵们跟着他一路拼杀,

血水染红了河水。

靠着这条河谷做屏障,

王建指挥若定,

硬是撑到援军赶来,

成功突围。

经此一役,

王建深知朝堂争斗残酷,

稍有不慎,

便是万劫不复。

四、入蜀称王,广纳贤才建根基

长安待不下去了,

王建审时度势,

打起了蜀地的主意。

蜀地地势险要,

四周高山环绕,

峡谷幽深,

易守难攻,

又富庶丰饶,

是个割据一方的好地方。

在谋士周庠的建议下,

王建打着“平定蜀地乱局”的旗号,

挥师南下。

入蜀之路可不容易,

当地豪强林立,

各有武装,

占据关隘,

处处设卡阻拦。

王建一路边打边谈,

软硬兼施。

碰上硬茬儿,

二话不说,

提刀就上,

刀法凌厉,

打得对方心服口服;

遇上识趣的,

好酒好肉招待,

杯酒言欢间,

许以官职、地盘,

招安入伙。

抵达成都时,

王建已手握重兵,

威名远扬。

当地有个名士叫韦庄,

才高八斗,

诗词文章冠绝一时,

在文人圈里颇具影响力,

不少文人雅士都以与他结交为荣。

王建听闻后,

亲自登门拜访,

整了整衣衫,

拱手道:“韦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如今蜀地百废待兴,

正缺先生这样的大才,

不知可否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韦庄见王建诚意满满,

又考量一番局势,

点头应下:“将军既有雄图霸业之心,

老夫愿效犬马之劳。”

有了韦庄等一众贤才辅佐,

王建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蜀地。

轻徭薄赋,

鼓励农桑,

减免百姓赋税,

分发农具、种子,

一时间百姓安居乐业,

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经济日渐繁荣;

整军经武,

操练士兵,

修建兵营,

打造兵器,

招募良将,

打造出一支精锐之师。

看着蜀地蒸蒸日上,

王建对手下大臣说:“咱这一路走来不容易,

往后还得加把劲,

把蜀地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把咱这前蜀的招牌打得更响亮!”

大臣们纷纷点头称是。

五、开国称帝,平衡朝堂显谋略

时机成熟,

王建在成都称帝,

国号大蜀,

史称前蜀。

登基那天,

王建身着龙袍,

头戴皇冠,

威风凛凛地坐上龙椅,

龙椅上的雕刻精致繁复,

彰显着无上威严。

他俯瞰阶下群臣,

心中五味杂陈,

过往的艰辛、

战场上的厮杀、

权谋间的周旋,

一一从眼前浮现。

他高声道:“诸位爱卿,

今日起,

咱大蜀就算正式立国了!

过往艰辛,

皆化作前行动力,

望各位与朕齐心协力,

共铸盛世!”

群臣高呼万岁,

声震朝堂。

称帝后的王建深知,

朝堂安稳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大臣们来自五湖四海,

背景各异,

心思也不尽相同,

稍有不慎就会起内讧。

有两员大将,

张劼和王宗侃,

平日里军功相当,

互不服气,

时常为了争功劳、

抢资源吵得脸红脖子粗,

麾下士兵也跟着起哄,

差点闹出乱子。

王建知晓后,

把两人叫到跟前,

故意板起脸说:“你俩都是朕的肱股之臣,

这么吵吵嚷嚷,

成何体统?

蜀地安稳才是重中之重,

往后再有这档子事儿,

朕可饶不了你们!”

说罢,

又给两人各赏了一份厚礼,

安排协同作战的任务,

让他们在合作中增进感情。

对待文臣,

王建也是恩威并施。

韦庄才学出众,

常直言进谏,

有时话说得重了,

戳到王建的痛处,

惹得王建不痛快。

但王建明白忠言逆耳的道理,

每次都压下怒火,

虚心听完,

笑着说:“韦爱卿所言虽犀利,

却切中要害,

朕记下了。”

时间久了,

大臣们对王建既敬畏又信服,

朝堂氛围愈发和谐。

六、晚年昏聩,诸子争权陷危机

王建晚年,

身体每况愈下,

病痛缠身,

脑子也不如年轻时清醒,

渐渐变得猜忌多疑,

不复往日的果敢与睿智。

最让他头疼的,

当属诸子争权之事。

太子王元膺性情刚烈,

行事果敢,

有乃父之风,

但与王建宠信的大臣徐贤妃、

唐文扆等人不合,

时常起冲突。

徐贤妃一心想让自已儿子王衍上位,

常在王建耳边吹枕边风:“陛下,

太子性情乖张,

恐日后难以驾驭,

危及社稷。

反观王衍,

聪慧乖巧,

更有帝王之相,

望陛下三思啊。”

王建起初不为所动,

可听多了这类话,

心里也犯起嘀咕。

有一回,

宫廷宴会,

王元膺喝了点酒,

借着酒劲与徐贤妃的亲信起了争执,

当场拔剑相向,

宴会厅里瞬间乱作一团,

杯盘狼藉。

消息传到王建耳中,

他怒不可遏,

当即下令严查。

调查过程中,

各方势力相互推诿、

抹黑,

真相愈发扑朔迷离。

王建一怒之下,

废了王元膺的太子之位,

改立王衍。

这下可好,

朝堂彻底乱了套,

大臣们纷纷站队,

拉帮结派,

暗流涌动,

局势一触即发。

王建躺在病床上,

看着眼前乱象,

懊悔不已,

老泪纵横:“朕这是作了什么孽哟,

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

莫要毁在这帮兔崽子手里。”

七、驾崩离世,前蜀命运转下坡

光天元年六月,

七十二岁的王建油尽灯枯,

驾崩于成都。

临终前,

他紧紧拉着老臣的手,

气息微弱地说:“朕走之后,

望诸位爱卿护持幼主,

保我大蜀安稳。

切不可因争权夺利,

坏了蜀地百姓的安稳生活。”

说罢,

缓缓闭上双眼,

与世长辞。

王建这一走,

前蜀没了主心骨,

王衍年幼贪玩,

又毫无治国之才,

整日与宦官、宫女寻欢作乐,

将朝政抛诸脑后。

徐氏姐妹趁机揽权,

卖官鬻爵,

搞得朝堂乌烟瘴气;

地方豪强也蠢蠢欲动,

割据一方,

不听号令。

没几年,

后唐庄宗李存勖瞅准时机,

派大军征伐前蜀。

前蜀军队久疏训练,

毫无斗志,

一触即溃。

王衍无奈之下,

上表乞降,

前蜀就此覆灭。

回顾王建一生,

从街头混混到开国皇帝,

波澜壮阔,

充满传奇。

他凭勇猛果敢打下江山,

靠谋略用人稳住朝堂,

却在晚年因家事处理不当,

让前蜀走上衰败之路。

其故事警醒世人:

打江山不易,

守江山更难,

哪怕权势滔天,

也得时刻保持清醒,

莫因私情、私欲坏了大局。

(未完待续)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