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
各位看官呐,
今儿个要拉开一幅
后唐庄宗、李存勖孩儿们的故事长卷,
那可真是满是跌宕起伏、
悲欢离合,
恰似这乱世里的五味杂陈,
有荣耀辉煌,
亦有落寞凄凉,
您呐,
且稳稳坐好,
泡上壶浓茶,
听我细细道来。
先说说李存勖的长子李继岌,
打小儿就生得虎头虎脑,
机灵劲儿十足,
在一众兄弟里那是最受宠的。
因着是长子,
李存勖对他寄予厚望,
打小就带在身边,
教他骑马射箭、
研读兵书,
盼着日后能继承大统,
延续后唐辉煌。
李继岌倒也争气,
小小年纪,
骑术就精湛得很,
在马背上驰骋起来,
那身姿矫健,
跟个小豹子似的。
有一回,
军营里举行比武,
那些个年轻将领们摩拳擦掌,
都想在庄宗面前露一手。
李继岌也不甘示弱,
缠着老爹要下场比试。
李存勖起初还不答应,
怕他磕着碰着,
可架不住儿子软磨硬泡,
只得应允,
再三叮嘱要小心。
这小子一上场,
手持长枪,
目光炯炯,
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对手是一员久经沙场的小将,
起初还小瞧了这少主,
可几招下来,
发现李继岌枪法凌厉,
进退有度,
竟有些招架不住。
一番激斗后,
李继岌瞅准对手破绽,
一枪挑去,
赢了比试,
全场将士齐声欢呼,
李存勖笑得合不拢嘴,
心里想着:
“吾儿有此能耐,
后唐后继有人呐!”
待到年岁稍长,
李继岌便跟着老爹南征北战,
在攻打前蜀之战中,
担当先锋重任。
出征前,
李存勖拉着他手,
郑重其事道:
“儿啊,
此次出征,
关乎国运,
你可得打出咱李家威风,
莫要辜负朕的期许。”
李继岌跪地领命,
眼神坚毅:
“父皇放心,
儿定当奋勇杀敌,
不破前蜀,
誓不回还!”
行军路上,
他与将士同甘共苦,
风餐露宿毫无怨言,
遇到险峻山路,
带头下马步行,
鼓舞士气。
待到战场,
更是勇猛无畏,
冲锋在前,
蜀军见这少年将军如此凶悍,
竟心生怯意。
在他带领下,
后唐军势如破竹,
很快就逼近前蜀都城,
逼得蜀主开城投降,
此役大捷,
李继岌威名远扬,
满朝文武皆赞,
李存勖更是欣慰不已,
觉得江山传承有望。
可命运这玩意儿,
最爱捉弄人。
李存勖后来沉迷戏曲,
荒废朝政,
朝堂暗流涌动,
危机四伏。
李继岌还在前线,
后方却已乱成一锅粥。
等他得胜回朝,
才发现局势已非往昔。
李存勖被叛军所困,
李继岌心急如焚,
想率大军勤王,
可军中又生变故,
将士们被谣言蛊惑,
军心涣散,
不听号令。
李继岌孤立无援,
望着京城方向,
泪流满面,
长叹道:
“天不助我,
父皇,
儿来迟了!”
最终,
在乱军逼迫下,
走投无路,
自刎而亡,
死时不过弱冠之年,
那壮志未酬的身躯倒在荒野,
恰似一颗璀璨流星划过夜空,
转瞬即逝,
徒留无尽遗憾。
再讲讲女儿琼华公主,
这姑娘自幼生得眉清目秀,
性子温婉,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是李存勖的掌上明珠。
在深宫里,
她不像寻常公主那般娇蛮任性,
反倒常常关心宫人们疾苦,
把自已的月例银子拿出来,
接济那些家中受灾、
生活困苦的下人们,
故而在宫里人缘极好,
大伙都亲昵地唤她“善心公主”。
有一年,
京城大旱,
百姓颗粒无收,
饿殍遍野。
琼华公主瞧在眼里,
疼在心里,
整日愁眉不展,
寻思着怎么帮衬百姓。
她找到李存勖,
泪眼汪汪说道:
“父皇,
宫外百姓太苦了,
咱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呀,
女儿愿捐出所有积蓄,
开仓放粮,
求父皇恩准。”
李存勖本就对这女儿宠爱有加,
见她心怀百姓,
心生赞许,
大手一挥:
“吾儿有此善心,
朕准了,
愿老天庇佑我大唐子民。”
于是,
琼华公主亲赴粥棚,
施粥布饭,
那柔弱身影穿梭在灾民中间,
安抚老人小孩,
百姓们感恩戴德,
纷纷传颂公主仁德,
一时间,
她成了后唐百姓心中的希望之光,
如春日暖阳,
温暖人心。
可叹红颜薄命,
琼华公主到了婚嫁之年,
被许配给了邻国一位世子,
本以为能琴瑟和鸣,
安稳度日。
谁料,
两国关系突生变故,
战火重燃,
那世子竟在战场上被流矢射中,
一命呜呼。
琼华公主听闻噩耗,
悲痛欲绝,
一病不起。
病榻之上,
她面容憔悴,
仍心心念念着两国百姓,
弥留之际,
对李存勖说:
“父皇,
莫要再兴战火,
百姓禁不起折腾,
女儿愿以命祈愿,
换世间太平。”
言罢,
香消玉殒,
李存勖痛失爱女,
白发人送黑发人,
哭得肝肠寸断,
后唐百姓也自发为公主哀悼,
哭声传至街巷,
久久不散。
三子李继嵩,
性格沉稳内敛,
喜静不喜动,
对权谋争斗没甚兴趣,
反倒痴迷于钻研典籍,
平日里就泡在藏书阁,
与古圣先贤对话,
在诸子百家学问里遨游。
李存勖虽盼着儿子能在军政上有所建树,
可瞧着他这好学模样,
倒也欣慰,
觉着皇家有个儒雅之人,
亦是好事。
有回,
宫里来了几位老学究,
与大臣们探讨治国理政之道,
席间争论不休,
各执一词。
李继嵩恰好在旁侍奉,
听着众人高谈阔论,
忍不住开口,
引经据典,
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已见解,
从儒家“仁政爱民”说到法家“严明律法”,
又结合当下国情分析利弊,
一番话说得众人目瞪口呆,
纷纷赞叹三皇子学识渊博、
见解独到。
自那以后,
李继嵩“书痴皇子”之名在宫里宫外传开,
不少文人雅士慕名求见,
都想与他切磋学问,
他也来者不拒,
在学问圈子里结交了一帮志同道合之友,
倒也活得自在惬意。
然而,
身处乱世皇室,
哪能真置身事外。
李存勖一死,
后唐内乱,
各方势力为争皇位大打出手,
血雨腥风弥漫宫廷。
李继嵩本想置身事外,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
被卷入权力漩涡中心。
有野心勃勃的权臣,
想扶持他当傀儡皇帝,
掌控朝政,
先是威逼利诱,
许他荣华富贵、
无上权力,
见李继嵩不为所动,
便使出下作手段,
囚禁他于密室,
断水断粮,
逼他就范。
李继嵩宁死不屈,
在那暗无天日之地,
靠着诵读经典强撑精神,
最终,
被折磨致死,
至死还紧握着一本《论语》,
那满是墨香的书页,
似是他在这污浊世间最后的坚守,
可怜一代儒雅皇子,
成了权力祭坛上的牺牲品。
四子李继蟾,
生性活泼好动,
对新奇玩意儿倍感兴趣,
尤其痴迷于机关巧术,
整日捣鼓些木头、
齿轮,
试图拼凑出能飞能跑的奇妙物件。
宫里工匠们都被他招揽麾下,
一起钻研制作,
常弄得工坊里叮叮当当,
木屑横飞,
虽说看着不务正业,
倒也为沉闷宫廷添了几分别样生气。
有一次,
他耗费数月,
制成了一个木质飞鸟,
瞧着栩栩如生,
双翅还能凭借机关扇动。
李继蟾兴奋不已,
拉着兄弟们跑到宫苑空旷处,
准备试飞。
众人围拢,
眼睛瞪得溜圆,
瞧着他转动机关,
“飞鸟”腾空而起,
在低空盘旋了几圈,
虽说飞得不远,
可也引得众人一片欢呼惊叹。
李存勖听闻,
赶来瞧热闹,
见儿子有这奇思妙想与巧手能耐,
笑着打趣:
“吾儿这本事,
快赶上鲁班了,
若生于太平盛世,
定能成一代大匠。”
李继蟾挠挠头,
嘿嘿笑道:
“父皇谬赞,
儿就觉着这些机关有趣,
想做出些新鲜玩意儿逗大伙开心。”
可命运从不因他的单纯有趣而网开一面。
后唐覆灭之际,
叛军冲入皇宫,
大肆屠戮皇室成员。
李继蟾还在工坊琢磨新机关,
听闻喊杀声,
才惊觉大祸临头。
他想逃,
却被乱军堵住去路,
慌乱间,
拿起手边未完工的机关暗器反抗,
可终究寡不敌众,
被叛军砍杀,
血溅工坊,
那些散落一地的木头零件、
精巧工具,
仿佛还在诉说着他未竟的奇思妙想,
却只能在战火硝烟里,
随着他年轻生命一同消逝,
化作历史长河里一抹被人遗忘的遗憾。
咱再来唠唠对这些儿女的评价。
李继岌,
无疑是个军事奇才,
有勇有谋,
若生于太平盛世,
在父辈打下的稳固江山基础上,
定能成为一代英主,
开疆拓土、
保境安民不在话下。
可生逢乱世,
又逢家道中落、
朝堂崩坏,
仅凭他一腔热血、
满身武艺,
难以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
着实令人惋惜。
他像是被命运裹挟的勇士,
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冲锋,
却被时代洪流无情吞没,
壮志未酬身先死,
可悲可叹。
琼华公主,
宛如乱世淤泥里的一朵青莲,
善良纯美,
心怀苍生,
以柔弱之躯行大义之事,
本应在岁月静好里,
用她的温婉善良润泽世间,
却被残酷命运反复捉弄,
姻缘夭折、
性命早逝。
她的存在,
是那黑暗乱世里的一抹亮色,
虽短暂,
却足以让后世铭记后唐皇室曾有过这般仁德女子,
也让我们瞧见,
即便在权力争斗血腥的五代十国,
亦有真情与善良闪耀光芒。
李继嵩,
在学问之道上造诣颇深,
坚守本心,
不为权力诱惑所动,
是皇室里的一股清流。
在人人追逐权势、
热衷刀兵的年月,
他独爱古籍经典,
试图用先贤智慧探寻治国安邦之法,
这份定力与情怀难能可贵。
只可惜,
乱世之中,
学问救不了自已性命,
他成了权力角逐下无辜的牺牲品,
可他至死手握书卷,
又彰显其骨气与对精神世界的执着守护,
令人敬佩之余,
更添几分对乱世的愤懑无奈。
李继蟾,
满是奇思妙想,
有着探索未知、
创造新奇的热忱,
若生于科技昌明时代,
定能大放异彩,
凭其天赋在机械制造等领域闯出一片天。
但五代十国烽火连天,
皇宫都难保安宁,
他的爱好与才能显得格格不入,
最终也因这乱世,
在青春正好时,
惨死于叛军刀下,
那些未完成的机关设计,
犹如被腰斩的梦想,
见证着一个充满创造力生命的陨落,
让人感慨命运对才华的残忍践踏。
总体而言,
后唐庄宗这一众儿女,
各有千秋、
各怀才情,
本都有着光明未来,
或成英主,
或为贤后,
或做学问大家,
或当能工巧匠。
可无奈生于五代十国这动荡乱世,
家族兴衰系于朝堂风云变幻,
皇权倾轧、
战火纷飞,
成了他们挣脱不开的宿命枷锁,
一个个鲜活生命,
或凋零于战场,
或消逝于病榻,
或惨死于叛军之手,
只留给后世一段段唏嘘感慨的故事,
让我们透过历史尘埃,
窥见那乱世里皇室家族的悲欢离合,
也愈发珍惜当下太平盛世的来之不易呐,
各位看官,
且思且珍惜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