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花欣喜的点点头,
“是啊,菜花。
这些年可没少麻烦你。
以后咱们两家得多走动走动,让孩子们也亲近亲近。”
这些年每次回娘家,张桂花都是在这个堂妹家落脚。
虽然她每次都会带点东西,有时候是粮食有时候是菜,虽然都没空过手。
可是每次人家张菜花一家都是忙前忙后的招呼,作为亲戚人家真的做的非常好。
“桂花姐,咱俩虽是堂姐妹,可是咱们相处的和亲姐妹一样亲,你再和我客套我可就不愿意了。”
张老太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握住张菜花的手,
“菜花,好孩子。
我这把老骨头这次离开,以后可能很难再回来了。
你们有空一定要去靠山村多走动走动。”
张老太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与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张菜花听后,眼眶更是了几分,她紧紧回握住张老太的手,坚定地说:
“伯娘,您放心,以后我一定多带孩子们去靠山村看您,咱们两家人的情分,不会因为距离而改变。”
..................
晚上张菜花张罗了一桌子饭菜,为张家送行。
第二天一早,简单吃过早饭,张家一行人就坐上牛车往靠山村出发。
这几天张家的行李已经陆陆续续送到靠山村了,今天行李不多,主要是拉人。
靠山村那边。
苏沐宁已经把村长家老院给买了下来。
院子虽然没住人,可石大山却有经常过来打扫。
屋子是土砖茅草屋,虽然简陋但胜在干净整洁,透着一股温馨的气息。
苏沐宁带着几哥哥,已经帮忙把院子里的杂草清除干净。
还简单地修补了篱笆,还把灶屋的锅台还有屋内每个房间的土炕全部检查了一遍。
该修的修,该重新垒的重新垒,经过几天的收拾,老院子立马焕然一新。
知道张家几位长辈今日会到,苏沐宁提前准备好食材做了两大桌子菜,准备给张家接风洗尘。
看到张家一行人风尘仆仆地回来,苏沐宁老远就迎了上去,笑容满面地说:
“外公、外婆、舅舅、舅妈,欢迎回家!
这里就是你们的新家了。”
说着,她引导大家走进院子,一一介绍了起来................
张老太看着小院,眼眶再次了:
“这院子真好,比咱们山里那破旧的木屋强多了。
多亏了满仓和宁宁,我这把老骨头还能住上这么好的屋子。”
苏满仓在一旁憨厚地笑着:
“娘,您喜欢就好。
以后咱们就是邻居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您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
张有粮也感慨万分:
“是啊,多亏了大家帮忙,我们才能这么快安顿下来。
满仓、宁宁还有几个外甥媳妇,你们辛苦了。”
周春红摇了摇头:
“大舅,您太客气了。
能帮上忙我们真的很开心,屋里饭菜做好了,大家快进屋先吃饭了没,要不然凉了就不好吃了。”
屋子里已经摆满了丰盛的菜肴,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苏沐宁细心地照顾着长辈们入座,自已也紧挨着外婆张老太坐下,一家人的气氛温馨而融洽.........................
张老太拉着苏沐宁的手,眼中满是慈爱:
“宁宁啊,辛苦你们了,这院子收拾得这么干净,饭菜也这么好吃,外婆真是打心底里高兴。”
苏沐宁拉着张老太的胳膊撒娇道,
“外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您快尝尝我做的菜好不好吃,我还等着你夸我呢。”
苏沐宁说着给张老太夹了一块子鱼肉,然后又夹了一些其他比较软烂的肉。
张老太吃的是赞不绝口,
“好吃。我家宁宁真厉害厨艺这么好。”
“咦,这是什么菜?入口软烂口味独特。”正在吃豆腐的张大根愣了一下。
张桂花他们也都夹了一块豆腐尝了尝,
“是挺好吃的,宁宁,这是你做的新菜吗?”
苏沐宁点点头,
“是啊娘,我昨日在家收拾东西看到半口袋黄豆,大嫂说是煮煮喂猪的,我想着在书上看过豆子可以做很多好吃的,所以就做来试试,没想到还真成功了。”
苏满仓看着盘子里白嫩的豆腐,满脸不敢置信,
“宁宁,这............豆腐。
真的是用猪豆做的?”
没等苏沐宁回答,周春红就笑着道,
“爹,是真的。
我看着小妹泡的猪豆,还帮小妹磨了豆子。
没想到这喂猪的豆子竟然真的能做这么好吃的菜。”
听了周春红的话,苏沐宁更加觉得他们暴殄天物了。
之前她没注意,一直没发现黄豆在他们这里竟然叫猪豆。
听周春红说猪豆是喂猪的,不过不是每家都喂的起猪豆。
一般的农户只有在最后三个月才喂猪豆。
这样能催肥,猪长的快一点。
苏家后院养的两头猪长的非常好,昨日周春红把猪豆找出来。
准备过几天开始喂猪了,没想到被苏沐宁给截胡了。
看着被吃光的豆腐,苏沐宁突然灵机一动,
“爹,外公,大舅,你们觉得这豆腐怎么样?”
被问到的几个人点点头,
“不错。”
“好吃。”
“味道好,还能饱腹,老人孩子应该都喜欢吃。”
苏沐宁点点头,
“对,而且这豆腐吃了对身体好,关键是本钱低。
那你们说我们开个豆腐坊怎么样?”
苏沐宁的话音刚落,屋内顿时静了一瞬,随后便是一阵热烈的讨论声。
张老太首先开了口,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
“宁宁啊,你这主意真不错!
这豆腐我可是第一次见,你这应该是靠山村,不对是咱们南清县第一份。
要是真能做起来,不仅能给家里添份收入,还能让大家尝尝鲜。”
张晨笑道,
“奶,我看这豆腐不仅仅是南清县第一份,说不一定在是咱们庆州府甚至是大虞国第一份。
宁宁真厉害,不值钱的猪豆在她手里都变金贵了。”
苏满仓也点头赞同:
“是啊,宁宁这脑瓜子就是灵光。
这猪豆虽然便宜,可是家家户户都种点豆子,以前除了喂猪也没啥用处。
要是豆腐坊能开起来,大家伙儿也能多个换钱的路子。”
张桂花则显得有些犹豫:
“开豆腐坊是好,可咱们没经验,也不知道能不能行得通。”
苏沐宁见状,连忙安慰道:
“娘,您放心,我已经研究过怎么做了,而且我也查了一些书,知道怎么让豆腐口感更好,怎么保存得更久。
而且这豆子不仅能做豆腐,还能做豆皮豆干豆腐乳............
反正能做很多吃食,而且有的晒干后耐放好运输,如果以后有渠道的话可以卖往全国各地。
不过现在咱们可以先小规模地试试,慢慢摸索经验。”
周春红也附和道:
“是啊,娘,咱们家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多了,码头铺子开着家里吃喝肯定能顾的住。
就算一开始赚不到什么钱,也不会影响到咱们的生活。
而且,有宁宁在,我相信咱们一定能成功的。”
张有粮也表示支持,张大根更是拍着胸脯说:
“宁宁,你放手去做,需要什么帮忙的尽管说,你大舅我别的没有,力气还是有一把的。”
看着家人如此支持自已,苏沐宁深吸一口气,
“好,那我们就这么定了!
我会先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买些必要的工具,还有研究更多的豆腐制作技巧。
豆腐坊的事不着急............”
苏沐宁说着转头看向苏满仓,
“爹,暖棚里第一批菜可以卖了吧?”
苏满仓闻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点了点头说:
“是啊,宁宁,暖棚里的菜长势喜人,特别是那些反季节的蔬菜,现在已经可以采摘上市了。
我正打算这两天就联系镇上的菜贩子,看看他们愿不愿意收。
不过,有你这豆腐坊的打算,我倒觉得咱们可以试着自已拉到集市上去卖,或者干脆开个小铺子,等着顾客上门好像也不错...........”
张桂花听后,也是连连点头:
“好主意,我觉得我们可以开个卖菜的铺子。”
张桂花突然灵机一动看向苏沐宁,
“宁宁,咱们码头那边不是还有点空地吗?
要不再搭个棚子卖菜你看怎么样?”
苏沐宁思考了一下摇摇头,
“娘,在码头那边卖蔬菜不太适合。
咱们这大棚蔬菜的买家主要是,酒楼饭馆或者是大户人家,我觉得开在县城里面可能更合适。”
苏沐宁微微一笑,耐心解释道:
“娘,您的提议很有创意,但确实如我刚刚所想,码头虽然人流量大,但大多是过往的商贾和船工。
他们对于新鲜蔬菜的需求,并不如县城里的酒楼和富贵人家来得稳定且量大。
而且,县城的居民更加追求食材的新鲜与多样,我们的反季节蔬菜在那里定能卖出好价钱。”
“再者,”苏沐宁继续分析道,
“县城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强,开在县城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知名度,还能吸引更多固定客户。
我们可以考虑在县城的繁华地段租个小店面,或是与几家信誉良好的酒楼达成长期供货协议,这样既保证了销量,也稳定了客源。”
周春红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她补充道:
“是啊,宁宁说得对。
我们还可以利用码头铺子的便利,将一部分蔬菜直接供给船上的旅客,特别是那些长途航行的船只,他们对新鲜蔬菜的需求尤为迫切。
这样既能增加销售渠道,又能提高我们的收入。”
张老太听得连连点头,脸上洋溢着骄傲与欣慰:
“宁宁,你这孩子真是有远见,有魄力。
咱们家有你,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苏满仓也感慨万分:
“是啊,以前家里条件不好,总觉得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现在看看,宁宁不仅让家里过上了好日子,还想着带着大家伙儿一起致富。
我这当爹的,真是感到无比自豪。”
苏沐宁趁热打铁,提出了更详细的计划:
“接下来,我会先去找人打听县城里合适的铺面,同时着手准备豆腐坊的开业事宜。
爹,您那边就打听打听看看村里有人卖黄豆没?
咱们按照粮食铺的价钱收。
至于大舅和表哥他们,这几天先把家里安顿好,接下来我们要盖个豆腐作坊。”
苏满仓拍着胸脯保证道,
“好,宁宁,你就放心吧!猪豆的事交给我,明天我就去找村长说这事。”
说起村长苏满仓突然想起自已忘了一件事,
“对了,看我这脑子竟然把这事给忘记了。”
苏满仓说着看向张大根,
“爹,村长说你们搬过来以后,要和他一起去县衙办个移户的手续。
说是官府那边还会给你们一些..........补贴。
对,就是补贴,手续搬完以后你们就是咱们靠山村的村民了。”
迁户补贴?
不知道为什么苏沐宁总觉得这个词挺时尚的,有点现代。
................
第二天,一大早苏满仓就在暖棚里摘了一些蔬菜。
这也是苏沐宁昨晚说好的,今天让周春红她们把蔬菜带去苏家小馆。
码头那边虽然低消费的人群多,可也有不差钱的富商,冬季能有新鲜的蔬菜吃,有钱的船商还是肯买的。
吃过早饭苏家众人就忙起来了,有去铺子里的,有去暖棚里的,张晨继续养伤,张晓张阳则去暖棚帮忙干活。
张有粮和张大根还有苏沐宁跟石大山一起,坐着石国明的牛车去了县城。
石大山是带张家人去领补贴的,苏沐宁则是去看铺子。
到了县城,石大山带着张家父子去了县衙,苏沐宁则去了买卖房屋的人牙子那里。
人牙子姓江,大家都叫他江牙人。
江牙人听了苏沐宁的需求,立马拿起自已登记房屋信息的簿子翻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