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转向王志远,语气柔和却不失坚决:
“王公子,你很优秀,但感情之事不能勉强。
我希望你能找到一个真正与你心灵相通,能够携手共度风雨的女子。
而我,也在寻找那个能让我心动,愿意共度余生的人。”
王志远深吸一口气,向苏沐宁行了一礼,语气诚恳:
“苏姑娘我们没相处过,你怎么知道不合适呢?
自从那日在县学门口见你第一眼,小生就看上你了。”
王志远的话里带着一丝不甘与急切,但苏沐宁的回应依旧保持着她的温婉与坚决。
“王公子,人与人之间的合适与否,并非仅凭初见时的印象便能断定。
它需要时间,需要了解,更需要双方心灵的契合。
我相信,未来我定会遇到那个能与我心意相通,共同面对生活风雨的人。
而在此之前,我不愿将就,也不愿让任何人或事,成为我寻找真爱的阻碍。”
王老太太见状,脸色微沉,显然对苏沐宁的拒绝感到不满。
她正要开口,却被王翠兰抢先一步。
“奶奶,二婶,我知道你们是想为志远找个好归宿。
但婚姻大事,关乎两个人一生的幸福,岂能儿戏?
小妹她有自已的想法和追求,我们应该尊重她的选择。
而且志远这么优秀,一定能找到更适合他的。”王翠兰的声音虽轻,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
王二婶还想再争辩几句,却被王老太太轻轻拉了拉衣袖,示意她不要再说。
老太太沉默片刻,目光在苏沐宁与王翠兰之间流转,最终长叹一口气。
“罢了,罢了。
既然苏姑娘如此坚决,我们也不好强求。
只是希望翠兰你记住,你是王家的女儿,不要做吃里扒外的事。
至于志远,他条件这么好,没了你们苏家姑娘,还有李家赵家孙家,等着我们排队相看呢!”
王老太太的话虽带刺,却也透露出几分无奈与释然。
王翠兰闻言,心中五味杂陈,但面上依旧保持着得体的微笑,轻轻点头道:
“奶奶,我明白您的意思。
作为王家的女儿,我始终铭记自已的身份与责任。
但同样,作为苏家的媳妇,我也有我的立场和原则。
小妹的幸福,是我这个做嫂子的必须要考虑的。”
苏沐宁见状,上前一步,轻轻握住王翠兰的手,感激地看了她一眼,随后转向王老太太和王二婶,
“王老太太、王二婶,感谢你们的理解和尊重。
我相信,缘分天定,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已的幸福归宿。
志远公子如此优秀,定能遇到那位与他相知相守的佳人。”
王志远望着苏沐宁,眼中闪过一丝失落,但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苏姑娘、苏夫人、翠兰姐,今日多有打扰,还望海涵。
我王志远虽心有不甘,但也明白强扭的瓜不甜。
祝你们一家和乐美满。
如果将来苏姑娘后悔了,可以来找我...........”做妾!
“苏公子放心吧,不会有那一天的。”
周春红站在门口,做出一个请的手势,
“慢走!不送!”
随着王志远一家人的离去,前厅的气氛渐渐缓和下来。
张桂花拉着王翠兰的手,轻声安慰道:
“老二家的,你做得对。
咱们苏家虽然不富裕,但也不会为了攀附秀才而牺牲自家孩子的幸福。
沐宁有你们这样的好嫂子,是她的福气。”
周春红也附和道:
“就是,咱们宁宁将来要嫁的,那得是真心实意对她好的人,什么秀才不秀才的,都不重要。”
苏沐宁心中感激,她知道自已的家人都在用自已的方式保护着她,支持着她。
她微微一笑,目光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
“大嫂、二嫂、三嫂,谢谢你们。
我会继续努力,不仅为了自已的幸福,也为了我们这个家。”
看着满脸担忧的王翠兰,张桂花出声道,
“老二家的,你如果不放心你娘,就回家看看。”
王翠兰闻言,感激地看了婆婆一眼,点了点头:
“娘,您说得对,我确实该回去看看娘。
不过,我相信她老人家会理解我的决定。”
说罢,王翠兰转身对苏沐宁说:
“小妹,你放心,我会处理好家里的事情,对于王志远他如果拎不清骚扰你,你不用留情面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王翠兰说完,便匆匆离开了苏家。
回到王家,王翠兰直奔母亲的房间,一进门就看到她娘正坐在床边,手里拿着一件旧衣裳,眼神中满是忧虑。
见女儿回来,王母的眼眶瞬间红了,她放下手中的衣裳,站起身,欲言又止。
“娘,您别担心,我都处理好了。”王翠兰快步上前,握住母亲的手,轻声安慰道,
“我知道您担心我,所以回来看看。
我奶没为难你吧?”
王母摇摇头,
“没事,这么多年我都习惯了,你奶最多也就嘴上说说,吵骂几句,不碍事的。
倒是你,你奶她们有没有为难你?
知道她们今天去苏家,我是有阻拦的,可惜没拦住,都怪娘没本事。”
王母说着,眼眶又了几分,满是自责。
王翠兰心疼地拥着母亲,温柔地说:
“娘,您别这么说。
您已经为我做了很多了,这次的事情,我自已能处理。
奶奶她们虽然去了苏家,但小妹和苏家人都很明事理,没有为难我。
您放心,我会保护好自已的。”
王母闻言,心中稍安,但仍有些不放心地问道:
“那她们来苏家是为了什么?真的是为了提亲吗?”
王翠兰点了点头,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说了一遍。
她特别强调了苏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王母听后,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翠兰,你一直很懂事。
都怪娘性子软弱立不住,自从你爹去世后,都是你护着我和你妹妹,你妹妹也出嫁了。
现在你哥嫂在临县日子过的不错,他说了几次接我过去一起住。
以前我是舍不得这个家,也不放心你,现在苏家日子好了,苏家人也都厚道,娘想通了,我去找你哥嫂,这样你也不用整天挂念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