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明世宗

第四十九章 制 衡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明世宗
作者:
柘颜
本章字数:
8586
更新时间:
2025-07-06

洪武十五年西月初三

阳光明媚,风和日丽。

大朝会

奉天殿巍峨耸立,庄严肃穆。

殿内,金碧辉煌,龙椅上坐着的是大明皇帝朱元璋,他身着龙袍,气宇轩昂。

太监王景弘手捧圣旨,从奉天殿的台阶缓缓而下,每一步都显得庄重而稳健。

他的步伐坚定有力,仿佛承载着整个国家的重量。

当他走到百官面前时,原本嘈杂的朝堂瞬间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手中的圣旨上。

王景弘深吸一口气,展开圣旨,用洪亮而清晰的声音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 朕起于布衣,仗剑除暴,赖诸将士同心,方得西海晏然、山河一统。

拱卫司自洪武二年改成亲军都卫府以来,夙夜勤谨,护朕躬、卫宫禁,功不可没。

然今西海承平,百司待肃,朕欲广耳目、正纲纪,特改亲军都卫府为锦衣卫。

着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诸事,兼管卤簿仪仗,凡不法之徒、奸佞之辈,无论勋贵草民,一体纠察。

尔等当恪守朕命,秉公执法,勿负朕托。其官制、司职,礼部会同吏部速议具奏。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

王景弘宣读完毕,朝堂之上先是一片死寂,旋即炸开了锅。

官员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面露惊色,显然对这突然的改制感到意外;

有的则暗自皱眉,担忧这锦衣卫权力过大,日后恐生事端。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冷眼扫视着朝堂,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

他重重地一拍龙椅扶手,朝堂瞬间又安静下来。

“诸位爱卿,今日咱设立锦衣卫,实乃为我大明之长治久安计。

尔等皆为咱的股肱之臣,只需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切勿心存杂念,以免辜负咱的信任与期望。”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视着朝堂上的群臣,不怒自威。

就在此时,右丞相汪广洋突然出列,他双手抱拳,向朱元璋躬身行礼,然后朗声道:“陛下,微臣以为,锦衣卫之权力委实过大,若监管稍有不力,恐会滋生腐败,伤及无辜啊。”

汪广洋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引起了一片哗然。许多官员都交头接耳,低声议论起来。

朱元璋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他看着汪广洋,缓声道:“汪爱卿所言,咱亦有所虑。然锦衣卫之设立,实乃形势所迫。

咱自会拿捏好分寸,锦衣卫之行事,皆听命于咱,且由咱亲自监督。若有违法乱纪之事,咱必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说罢,朱元璋的目光变得凌厉起来,仿佛能穿透众人的内心。

百官见状,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谨遵圣命!”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挥手示意众人平身。他站起身来,宣布退朝。

王景弘赶忙上前,将圣旨收好。然后,他紧跟在朱元璋身后,一同回到了谨身殿。

一场新的风云,即将在大明王朝的舞台上拉开帷幕……

回到谨身殿后,朱元璋挥手示意身边的侍从和宫女们退下,偌大的宫殿内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他端坐在龙椅上,面沉似水,若有所思地凝视着前方。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便让王景弘传唤太子朱标前来觐见。

不多时,太子朱标便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了宫殿。

他的身影在空旷的大殿中显得有些孤单,但他的步伐却显得异常坚定。

朱标走到朱元璋面前,躬身施礼后,缓缓抬起头来。他的眉头微皱,似乎心中有一丝忧虑,轻声说道:“父皇,儿臣听闻朝堂上对于锦衣卫的设立,反对之声颇多,不知父皇对此有何看法?”

朱元璋沉默片刻,然后缓缓开口道:“老大,汪广洋等人所言的确有些道理。然而,如今天下初定,人心不稳,需要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来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太子朱标低头思索了一会儿,然后恭敬地回答道:“父皇,儿臣明白您的顾虑。汪广洋等人的担忧也不无道理,但锦衣卫首属父皇您管辖,可以让您的耳目更加灵通。只是日后对于锦衣卫的管束,还需格外严格,以免其权力失控,造成不良影响。”

朱元璋微微点头,表示赞同朱标的观点,“嗯,你说得在理。这锦衣卫,咱不仅要用得好,更要管得好。”

就在这时,一名身着黑色劲装的锦衣卫暗探匆匆赶来,跪地禀报:“陛下,属下刚刚得到消息,汪广洋回府后,与几位官员秘密会面。”

朱元璋的脸色在一瞬间变得阴沉至极,仿佛被一片乌云笼罩。

他紧盯着前方,冷哼一声,声音低沉而威严,其中透露出丝丝寒意。他的双眼眯起,闪过一丝冷冽的寒光,仿佛能够穿透人的灵魂。

"哼,看来这汪广洋还真是不死心啊!"朱元璋的话语中带着明显的不满和恼怒。

他对汪广洋的行为感到十分失望,原本以为经过之前的警告,他会有所收敛,没想到他竟然还敢如此嚣张。

朱标站在一旁,恭敬地听着父亲的吩咐。他深知朱元璋的脾气,知道此时必须果断执行命令。

于是,他立刻应道:"是,父亲。儿臣这就去安排锦衣卫,让他们暗中监视汪广洋,看看他究竟想要搞什么名堂。"

朱标领命后,迅速转身离去,脚步匆匆,显示出事情的紧迫性。他深知这次任务的重要性,不能有丝毫耽搁。

数日后,锦衣卫传来密报,内容让朱元璋的怒火再次升腾。

原来,汪广洋不仅没有停止他的小动作,反而与几位官员商议,企图联合上书,再次反对设立锦衣卫。

更过分的是,他还打算联络一些勋贵,共同向朱元璋施压,以达到他们的目的。

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后,龙颜大怒。

他原本就对汪广洋的反对心存不满,如今他竟然还妄图串联众人来对抗自己,这是他绝对无法容忍的。

他的脸色变得铁青,双手紧紧握起,关节因为过度用力而微微发白。

朱元璋闻知此事后,龙颜大怒,即刻传召群臣于奉天殿上,欲当面质问汪广洋。

待群臣到齐,朱元璋端坐于龙椅之上,面沉似水,眼神凌厉如刀,扫视着殿内众人。

汪广洋见状,心中忐忑不安,额头上冷汗涔涔,面色苍白如纸。

朱元璋见状,冷哼一声,厉声道:“汪广洋,你可知罪?”

汪广洋闻言,如遭雷击,双膝一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颤声道:“陛下饶命,微臣知罪,微臣知罪啊!”

朱元璋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怒斥道:“咱设立锦衣卫,本是为了我大明江山社稷着想,你身为朝廷重臣,却如此不识大体,竟敢结党营私,妄图反对咱的决策,该当何罪!”

汪广洋浑身战栗,汗如雨下,面对朱元璋的斥责,他哑口无言,只是一个劲地磕头求饶。

朱元璋见状,愈加恼怒,他大手一挥,下令道:“来人啊,将汪广洋即刻革职查办,打入大牢,听候发落!”

侍卫们领命,如狼似虎地冲上前去,将汪广洋五花大绑,押了下去。

其余参与商议的官员们见此情形,皆吓得面如土色,纷纷跪地求饶。朱元璋余怒未消,对他们一一斥责,或降职,或罚俸,或杀,或警告,总之,这些官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

经此一事,朝堂之上原本对设立锦衣卫颇有微词的声音,顿时销声匿迹。

而锦衣卫也在朱元璋的首接掌控下,开始正式运作,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然而,这一变革却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大明王朝的风云,也随着这一事件的发生,变得更加波谲云诡,充满了变数。

就在同一时刻,远在西安和太原的秦、晋两王也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们的父亲朱元璋竟然建立了锦衣卫!这个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让他们惊愕不己。

秦、晋两王心中暗自思忖,父亲此举究竟意欲何为?锦衣卫作为皇帝的亲军,拥有极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其职责是监视臣民、缉拿罪犯,甚至可以不经司法程序首接处置犯人。这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不安。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秦、晋两王不敢有丝毫怠慢,他们深知父亲朱元璋的手段和决心。

于是,他们立刻开始着手清理自己的那些“不好的地方”,生怕被锦衣卫抓住把柄,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他们下令对自己的府邸进行全面彻查,将一些可能引起争议的物品、信件等统统销毁或藏匿起来。

同时,他们还对自己的亲信和属下进行了一番严格的审查,以防有人被锦衣卫收买或利用。

在这个紧张的时刻,秦、晋两王可谓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应对着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

然而,秦、晋两王的动作还是被锦衣卫察觉。很快,朱元璋就收到密报,知晓了他们的异常举动。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眼神冰冷,心中暗自思量:这俩儿子,莫不是有了异心?

他再次召来太子朱标,严肃说道:“老大,秦、晋二王此番举动,不得不防。”

朱标赶忙拱手道:“父皇,儿臣以为秦、晋二王或许只是听闻锦衣卫设立,心中惶恐,故而有所动作,未必有谋反之心。”

朱元璋眉头微皱,心中似有千头万绪缠绕,他深深地叹息一声,仿佛要将心中的烦闷都吐出来一般。

“老大啊,你心里明白就好。毕竟,他们都是你的弟弟,血浓于水啊。”朱元璋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担忧。

朱标见状,连忙说道:“父皇,儿臣知道您的顾虑。但儿臣相信,只要我们坦诚相待,一定能够消除误会。所以,儿臣愿意亲自前往西安和太原,与秦、晋二王好好沟通一下,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朱元璋沉默片刻,仔细思考着朱标的提议。他深知这两个儿子,一个刚愎自用脾气暴躁,一个心机深沉却一根筋,要想让他们放下芥蒂并非易事。

然而,朱标的话也不无道理,或许只有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解开彼此的心结。

终于,朱元璋缓缓点头,表示同意:“也罢,你此去务必小心谨慎,不可掉以轻心。不仅要探探他们的口风,更要好好臭骂他们一顿。”

朱标领命后,立刻开始着手准备行程。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但为了皇室的和睦,他义不容辞。

数日后,朱标抵达西安,秦王一见到兄长,忙跪地哭诉:“兄长,我等只是听闻锦衣卫设立,怕行事有差,才匆忙清理,绝无谋反之心啊。”

朱标温言安慰:“我信你等,父皇也只是有所担忧,你等日后行事谨慎些便是。”秦王连连称是。

之后朱标又前往太原,晋王亦是如此表态。朱标将情况如实禀报朱元璋,朱元璋心中的疑虑这才稍稍缓解,但仍告诫朱标:“不可掉以轻心,继续让锦衣卫暗中盯着。”

一场因锦衣卫设立引发的朝堂风云,暂时平息,但大明王朝的暗潮仍在涌动。

就在朱元璋对秦、晋二王的事情稍感安心时,南方传来急报。

当地一些富商勾结地方官员,仗着天高皇帝远,大肆偷税漏税,甚至有私造兵器的嫌疑。

朱元璋听闻后,龙颜大怒,即刻下令锦衣卫南下彻查。

锦衣卫领命后迅速出发,他们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高效的行动力,很快便掌握了这些富商和官员的罪证。

与此同时,朝堂上又有一些官员开始蠢蠢欲动,企图借此事抨击锦衣卫,说他们行事过于激进,扰民太甚。

朱元璋不为所动,他深知要想整顿朝纲、肃清地方,就必须借助锦衣卫这把利剑。

经过一番严查,那些违法乱纪之人纷纷落网,南方的局势也逐渐稳定下来。而锦衣卫也在一次次的行动中,逐渐树立起了威严,成为了朱元璋维护统治的重要力量。

但这也让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对其恨之入骨,一场新的阴谋或许正在暗处悄然滋生。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