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政学院的青年干部培训班,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思想的熔炉,更是一个汇聚了全国各地青年精英的社交平台。在这里,陈默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卧虎藏龙”这个词的含义。
他的同学们,几乎每个人都有着不凡的履历和背景。
他的室友,来自东海省海州市的孙志强,虽然年纪比他稍长几岁,但己经是副厅级后备干部,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对市场经济和国际形势有着深刻的理解。两人因为都属于“实干派”,又都对基层情况比较了解(孙志强虽然在发达地区,但也曾在乡镇挂职锻炼过),所以格外投缘,经常在宿舍里,就某些社会经济问题,探讨到深夜。孙志强对于陈默在凤山镇搞的那些“土洋结合”的改革举措,特别是“信息赋能”和“多渠道融资”非常感兴趣,认为很有借鉴意义;而陈默也从孙志强那里,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沿海发达地区改革开放的前沿动态和先进理念,受益匪浅。两人亦师亦友,关系日渐亲密。
坐在他前排的,是一位来自西北边陲省份的少数民族干部,名叫巴图。巴图身材魁梧,性格豪爽,普通话说得不太流利,但为人极其真诚。他对于陈默在课堂上提到的,关于如何结合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如何通过技能培训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的经验,非常感兴趣,课后经常主动找陈默请教。陈默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告诉他,并结合巴图家乡的实际情况(地广人稀、畜牧业为主、生态脆弱),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两人一来二去,也成了好朋友。巴图常常邀请陈默去尝尝他从家乡带来的奶茶和手抓肉,给陈默讲述边疆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极大地开阔了陈默的眼界。
而在班级的另一角,则坐着一位气质与众不同的年轻人。他名叫赵磊,据说是来自首都某个核心部委的处级干部,年龄比陈默还小一点,但举手投足间,却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和……优越感。他平日里话不多,但在课堂讨论时,发言往往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理论水平极高,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理解也远超常人。一开始,他对陈默这个来自“山沟沟”里的基层干部,似乎并不太在意。但在听了陈默几次关于基层实践的发言,特别是那次关于国企改革的独到见解后,看向陈默的眼神,也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偶尔会主动和陈默探讨一些问题。陈默能感觉到,这个赵磊,背景绝对不简单,而且城府很深。他与赵磊的交往,保持着一种礼貌而谨慎的距离,既相互学习,也暗中观察。
除了这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同学,班级里还有来自大型国企的老总,来自著名高校的青年学者,来自军队的年轻军官……每个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陈默学习的地方。
陈默就像一块投入大海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来自西面八方的知识、信息和思想。
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讲座和研讨会。聆听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就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等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理论,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这些高屋建瓴的讲座,极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提升了他的格局,让他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自己过去的实践,思考未来的方向。
他还利用课余时间,一头扎进了学院那浩如烟海的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经典著作和最新的研究报告。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到西方现代管理学;从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到世界各国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他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以前许多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问题,在这里都找到了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答案。
他也积极参与到班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和社交活动中去。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同学们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探讨问题。在这种平等的、开放的氛围中,他不仅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可以相互砥砺的朋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遇到过一些挑战和……不那么愉快的经历。
比如,有些背景优越、眼高于顶的同学,对于他这个来自基层的“土包子”,或多或少会流露出一些轻视和排挤。在讨论某些“高大上”的宏观战略问题时,会觉得他的发言“太具体”、“太琐碎”、“格局不够”。
再比如,有些思想僵化、观念保守的同学,对于他提出的一些“超前”的改革设想(比如“互联网+”、“茶旅融合”等),会嗤之以鼻,认为是“异想天开”、“不切实际”。
甚至,还有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在得知他就是那个扳倒了地方恶霸、受到省委主要领导关注的“凤山陈默”后,会刻意接近他,旁敲侧击地打听一些关于案情的内幕,或者试图通过他,来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面对这些,陈默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
对于轻视和排挤,他不卑不亢,用实力和成绩说话。渐渐地,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来自基层的年轻人,确实有“两把刷子”。
对于质疑和反对,他从不回避,而是据理力争,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他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会证明一切。
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试探和拉拢,他更是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巧妙地周旋,滴水不漏,绝不给对方任何可乘之机。他知道,京城水深,人心叵测,一步踏错,就可能万劫不复。
就这样,在学习与交流中,在碰撞与融合中,陈默逐渐适应了国家行政学院这个全新的环境。他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略显拘谨的“旁听者”,而是开始真正融入到这个精英荟萃的集体之中,并且,以他独特的基层经验、前瞻的战略眼光、以及务实肯干的作风,赢得了越来越多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与认可。
他感觉自己,像一块正在被投入熔炉的精铁,在知识的火焰中,在思想的锤炼下,不断地去除杂质,提升纯度,变得更加坚韧,也更加……锋芒内敛。
他知道,这一年的学习,将是他人生中一段极其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将为他未来的仕途铺平道路,更将为他未来承担更重要的使命,积蓄最强大的能量!
而就在他潜心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一封来自遥远家乡的信,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再次牵动了他心中那根最柔软的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