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98,从小镇公务员开始

第64章 政策东风,机遇挑战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998,从小镇公务员开始
作者:
寂灭流
本章字数:
5658
更新时间:
2025-05-14

省城座谈会的成功,如同一股东风,为刚刚起步的凤山镇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虽然省里具体的支持政策和资金尚未完全落地,但“原则上支持”的表态,以及“省里关注”这个无形的金字招牌,己经足以让凤山镇在县里乃至市里,都“挺首了腰杆”。

返回凤山镇后,陈默立刻召集经发办全体人员,传达了省城座谈会的精神,并根据省领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原有的发展规划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整个经发办都沉浸在一种前所未有的亢奋和忙碌之中,每个人都铆足了干劲,准备大干一场。

正如陈默预料的那样,省里的“关注”,很快就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没过多久,县里就下发文件,正式将凤山镇列为了全县“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验点”!这意味着,凤山镇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财政配套等方面,将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和优先权!一些之前因为政策限制而难以推进的工作,比如那个“农副产品加工与物流园区”的规划审批,很快就一路绿灯,顺利通过!

紧接着,省农业厅和扶贫办也派来了联合工作组,深入凤山镇进行实地调研,对凤山镇的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实用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当场拍板,决定将凤山镇列为全省“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和“新型农民技能培训试点单位”!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笔虽然不算太多、但却极其宝贵的专项扶持资金!

这笔资金,对于嗷嗷待哺的凤山镇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陈默立刻将其投入到了最急需的地方:一部分用于加快“凤山振兴路”的硬化工程(至少要保证重点路段和桥梁涵洞的质量);一部分用于购买更优质的茶苗、药材种苗和有机肥料;还有一部分,则用于扩建培训中心,购置更多的电脑、农机模型等教学设备!

政策的东风,吹拂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随着凤山镇声名鹊起,成为全县乃至全市关注的焦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是来自**兄弟乡镇的“羡慕嫉妒恨”**。

凤山镇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争取到的各种试点和资金,让周边那些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感到很不是滋味。一些眼红的乡镇领导,开始在各种场合说风凉话,甚至暗中使绊子。

比如,在新公路需要与邻镇道路进行衔接时,对方就以各种理由拖延、推诿,不予配合。再比如,在争夺县里有限的资源(如化肥指标、农机补贴等)时,其他乡镇也开始联合起来,“抱团”向凤山镇施压。

陈默深知,这种“邻里矛盾”处理不好,很容易陷入互相扯皮、内耗的泥潭,影响发展大局。他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采取了更加灵活和务实的策略。

他主动邀请那些有意见的兄弟乡镇的领导,来凤山镇参观考察。让他们亲眼看看这里发生的变化,亲身感受一下村民们的热情和干劲。他坦诚地分享凤山镇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走过的弯路,也毫不吝啬地介绍那些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

他还提出了“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的理念。比如,他建议,邻近乡镇可以利用凤山镇正在建设的“物流园区”,共同打造区域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可以共享凤山镇的“培训中心”资源,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甚至,可以在特色产业发展上,进行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

他用开放的姿态、共赢的理念,以及实实在在的合作前景,逐渐化解了兄弟乡镇的疑虑和抵触情绪。虽然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至少,为凤山镇的外部发展环境,争取到了一个相对宽松和友好的局面。

其次,是**上级部门的“过度关注”和“刚性要求”**。

成为了“试点”,固然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但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示范”任务,接受更严格的检查和考核。

省里下来的工作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一波接一波,几乎踏破了凤山镇政府的门槛。各种各样的汇报材料、统计报表、现场准备工作,让经发办的人员疲于应付。

更让陈默头疼的是,一些上级部门在下达指示、推广经验时,往往脱离了凤山镇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一刀切”的、过于理想化的要求。

比如,省农业厅要求“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必须在一年内达到多少亩的规模,采用统一的、由省里推荐的种植模式。但凤山镇的山地条件复杂多样,农户的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完全照搬省里的模式,不仅难度大,效果也未必好。

再比如,省扶贫办要求“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必须开设某些“高大上”的课程,比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以体现“与时俱进”。但对于大部分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的凤山镇农民来说,这些课程显然有些“空中楼阁”。

面对这些来自上级的“压力”和“不接地气”的要求,陈默展现出了他灵活的“政治智慧”。

他一方面,坚决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积极落实各项试点任务,按时保质地完成各种汇报和迎检工作,绝不给任何人留下“对抗上级”的口实。

但另一方面,他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根据凤山镇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变通和调整。

对于药材种植规模的要求,他据理力争,向上级详细汇报了凤山镇山地条件的复杂性和小农经济的现实,提出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盲目追求规模,而应将重点放在提升品质和打造品牌上。最终,他的意见得到了上级部门的理解和认可。

对于培训课程的设置,他则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开设了上级要求的那些“阳春白雪”式的课程,满足检查考核的需要;另一方面,则继续大力推广那些农民们真正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下里巴人”式的实用技术,比如板栗嫁接、土鸡防疫、沼气池修建等等。他还鼓励林雪,在培训中加入更多关于法律常识、卫生健康、家庭教育等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全面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

就这样,陈默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走钢丝者”,在上级的要求与基层的实际之间,在政策的刚性与执行的弹性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平衡点,既保证了各项试点任务的顺利推进,又最大限度地贴合了凤山镇的自身发展需求。

当然,除了这些来自外部的挑战,**内部的隐忧**也并未完全消除。

那个潜逃的吴德海,如同人间蒸发了一般,始终没有任何确切的消息。公安机关的追捕工作,似乎也陷入了僵局。这让陈默始终无法安心。他知道,只要吴德海一天不落网,就如同有一把利剑悬在头顶,随时可能落下。

而王志强虽然身陷囹圄,但他在凤山镇经营多年的关系网,真的被彻底摧毁了吗?那些曾经依附于他、或者与他有利益输送的人,是否真的都受到了应有的惩处?还是有人暂时潜伏了下来,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机会?

陈默不敢掉以轻心。他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利用一切机会,观察着镇里各种人事变动和利益格局的微妙变化,试图从中找出可能存在的隐患。

政策的东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伴随着更加复杂严峻的挑战。陈默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沉重。他必须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船长,牢牢把握住航向,既要借助风力,扬帆远航,又要时刻警惕,避开暗礁和风浪!

凤山镇的未来,就在他的手中!而他,也在这机遇与挑战的磨砺中,不断地成长着,蜕变着,朝着那个“时代先锋”的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