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14年6月,青岛西方机车厂的试验车间里,CRH380A动车组的铝合金车体在探照灯下泛着冷光。齐明远的手指抚过车头两侧的导流槽,突然停在某个细微的凹陷处:"这里的弧度不对。"
德国空气动力学专家施密特推了推眼镜:"齐先生,这是经过风洞测试的最优解..."
"但没考虑中国特有的沙尘条件。"齐明远从公文包取出个木盒,里面躺着个锈迹斑斑的火车模型,"1959年,我父亲在兰州局做的沙尘暴试验车。"
模型车头两侧焊着奇怪的翼板,形状像展翅的雨燕。车间主任老赵突然倒吸一口气:"这...这是齐总工的'沙燕'设计!"
第二章
深夜的办公室里,晓阳正在电脑前比对两组数据。左边是德国最新风洞试验结果,右边是扫描自齐振国1962年笔记本的手绘曲线。当她将两张图叠加时,呼吸突然停滞——在时速380公里区间,两条曲线竟完美重合。
"爸!"她抓起电话,"爷爷的'沙燕'设计原理..."
电话那头传来刺耳的电钻声,齐明远不得不大喊:"正在按父亲的设计修改车头!"背景音里,施密特正用德语咆哮着"这违反空气动力学定律"。
第三章
青岛海边,六月的风裹挟着细沙拍打在试验车体上。中德两套测试系统同时启动:德国人用的是价值千万的激光测速仪,中国团队却架起了几个看似简陋的金属架,架上挂着用风筝线悬吊的钢珠。
"这是什么原始方法?"施密特皱眉问道。
老赵正在调整钢珠高度:"1961年,齐总工在戈壁滩用的土法子。"他指向最外侧的钢珠,"看这个摆动幅度,就能知道涡流强度。"
当试验列车加速到380公里时速时,德国仪器突然因沙尘死机,而那些钢珠却清晰地显示出气流变化——与齐振国手稿上记录的1962年数据完全一致。
第西章
西方厂的老档案室里,齐明远找到了尘封的"沙燕计划"原始资料。泛黄的图纸上,齐振国用毛笔标注着:"仿雨燕胸骨结构,抗风沙性能提升40%,1959年于兰州西站试验。"
更惊人的是附件里的照片:年轻的齐振国站在改装过的蒸汽机车前,车头两侧焊着翼板,背景里漫天黄沙。照片背面写着:"借鉴敦煌壁画'飞天'衣袂造型"。
"难怪..."齐明远喃喃自语。他掏出手机拍下图纸,突然发现图纸边缘有个模糊的印章:"满铁1943年风洞试验数据"。
第五章
6月15日的风暴测试中,改装后的CRH380A车头两侧加装了仿"沙燕"的导流翼。当八级大风裹挟着沙尘袭来时,德国原型车的传感器陆续失灵,而中国改装的列车却平稳如常。
施密特盯着监控屏幕,突然抓住齐明远的手臂:"这个翼型...不是单纯仿生学!"他调出电脑里的旧文档,"这是1945年德国末日战机未完成的..."
"不。"齐明远指向车头侧面,"这是敦煌飞天与雨燕的杂交体。"他翻开父亲1965年的工作笔记,"看这个批注:'艺术有时比科学更懂空气'。"
第六章
深夜的车间里,老赵带着徒弟们手工打磨最后一块导流板。年轻人不理解为何不用数控机床,老人只是默默取出个木盒,里面是1959年齐振国用过的木工刨。
"知道为啥'沙燕'能抗沙吗?"老赵的刨子在月光下起伏,"当年齐总工发现,手工打磨的曲面会有细微的不规则纹路..."他举起板子对着光,表面布满发丝般的刻痕,"就像雨燕羽毛的微观结构。"
当最后一缕木屑飘落时,晓阳的邮件突然弹出:"爸,我在NASA公开数据库里找到了爷爷设计的验证资料!"
第七章
2014年7月,青岛海边试验场。改装后的CRH380A正在进行极速测试,车头两侧的"沙燕"导流翼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泽。齐明远站在监控室里,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时速395公里,空气阻力比德国原设计降低17%。
"这不科学!"施密特抓着头发,反复检查仪器,"这种曲面怎么可能..."
老赵递给他一个搪瓷杯,杯身上印着"兰州铁路局1959":"当年齐总工在戈壁滩做试验,连测速仪都没有。"他指向窗外海面上漂浮的几个旧轮胎,"靠那些浮标和秒表算出来的。"
德国专家们面面相觑。晓阳突然推门而入,手里的平板电脑显示着NASA最新公开的论文:"看这个!风洞试验中鸟类羽毛的微观湍流控制..."
第八章
深夜的车间里,施密特独自研究着"沙燕"翼板的残件。当他用电子显微镜放大5000倍时,突然发现表面布满类似鸟类羽毛的细微沟槽——这正是老赵手工打磨留下的痕迹。
"齐先生!"他冲进办公室,手里举着样本,"您父亲六十年前就发现了现在才被证实的..."
齐明远正在翻阅一本发黄的相册,闻言抬起头:"生物仿生学?不。"他指向一张老照片,年轻的齐振国站在敦煌壁画前,"这是艺术首觉。"照片角落的日期显示"1963年8月"。
第九章
7月15日,最后的沙尘暴模拟测试。德国原型车在风速25米/秒时传感器全部失灵,而装有"沙燕"翼板的380A却稳稳地冲过测试区。监测屏幕上,一个奇特的现象引起轰动——车头周围的沙尘竟自动形成螺旋状轨迹,如同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
"这...这像某种空气动力学艺术!"施密特惊呼。
晓阳调出爷爷的笔记扫描件:"看这里,1965年齐振国记录的'戈壁旋风观测数据'。"她放大一行毛笔小字:"沙粒运动轨迹似飞天衣袂,可考虑逆向应用。"
第十章
青岛船舶研究所的水池试验室,380A的缩小模型正在进行水洞测试。当染料注入水流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模型车头两侧的涡流形态,竟与齐振国1962年手绘的草图完全一致。
"这不只是仿生学。"船舶专家指着染料轨迹,"这是把敦煌艺术、戈壁气象和..."
"和战争经验融合了。"齐明远轻声补充。他翻开父亲日记的某一页:"1951年朝鲜战场,美军战机低空掠过时,卷起的雪雾轨迹给了我灵感。"
第十一章
庆功宴上,施密特举着青岛啤酒走到老赵面前:"赵先生,能看看您那些手工工具吗?"
老赵从工具包里取出三样东西:
1. 刻着"满铁1942"的日式刨子
2. 印有"苏联援建1956"的钢锉
3. 齐振国赠送的紫檀木水平尺
"知道为啥手工打磨的比机床好吗?"老赵抿了口酒,"因为手指能感觉到风的脾气。"
德国人若有所思地抚摸工具上的岁月痕迹,突然从钱包取出张老照片:"我祖父1943年在佩内明德火箭基地...用的也是类似的方法。"
第十二章
7月30日,CRH380A正式下线。当记者追问"沙燕"设计的奥秘时,齐明远展示了三件物品:
1. 敦煌壁画飞天图的复制品
2. 齐振国1959年的蒸汽机车改装照片
3. NASA关于鸟类飞行的最新论文
"真正的创新,"他指向车间墙上父亲的手书条幅,"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条幅上写着:"以古为师,以自然为师——齐振国 1965年"
夕阳西下,首列380A驶出厂房,车头的导流翼在余晖中如同展翅的雨燕,飞向中国高铁的新纪元。
第十三章
2014年8月,CRH380A在京沪高铁试运行。当列车时速突破400公里时,监控室里爆发出欢呼。施密特却盯着屏幕上的气流模拟图发呆:"这个涡流形态...我在哪里见过..."
他突然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1945年德国风洞中的飞翼机模型,周围的气流轨迹与380A的实时数据惊人相似。
"齐先生..."施密特的声音发颤,"您父亲是否..."
齐明远默默递过一本相册,其中一页显示年轻的齐振国站在满目疮痍的东北某工厂前,背景里隐约可见半个飞机机翼,照片日期是"1946年冬"。
第十西章
青岛海滨的深夜,老赵带着徒弟们举行简单的仪式。他们将"沙燕"试制阶段的第一个失败品放入木箱,同时放入的还有:
1. 齐振国用过的木工刨
2. 敦煌壁画明信片
3. NASA论文打印稿
"这是规矩。"老赵盖上箱板,"齐总工说的,所有重要试验品都要留个'种'。"箱体侧面己经刻好字:"CRH380A导流翼第一代试验品 2014.8-齐振国沙燕设计精神延续"。
第十五章
8月15日,技术验收会上,施密特展示了令人震惊的发现:380A的导流翼在特定角度产生的升力效应,竟能抵消30%的轮轨摩擦损耗。
"这原本是二战时期..."他刚要说下去,晓阳突然插话:"是鸟类迁徙时的能量节省方式。"她调出爷爷1967年的观察笔记,"爷爷在青海湖记录的斑头雁飞行数据。"
会议室鸦雀无声。老赵突然大笑:"难怪齐总工总说,最好的工程师在天上飞着呢!"
第十六章
最后的庆功宴在海边举行。施密特带来一箱巴伐利亚白啤,中国工程师们则准备了海鲜烧烤。当酒过三巡,德国人突然用生硬的中文说:"我想去看看敦煌。"
齐明远取出手机,展示晓阳刚发来的照片:她站在莫高窟第320窟前,身后飞天壁画飘逸的衣带,与380A导流翼的设计图并置在同一个画面中。
"还有这里。"他又划到下一张,是齐振国1963年在同一个洞窟前的留影,手中捧着速写本。
第十七章
分别前夕,施密特送给齐明远一本装帧精美的图册:《德国空气动力学百年》。翻开扉页,赫然贴着张泛黄的老照片:1946年,一群中德工程师在长春某工厂前的合影,年轻的齐振国站在最边上。
"我祖父是左边第三个。"施密特指着照片,"他们当时在..."
"修复被战争破坏的技术。"齐明远轻声接话,"也修复人心。"
第十八章
2014年9月1日,首列正式运营的CRH380A从北京南站驶出。站台上,老赵带着徒弟们放飞了一群雨燕。鸟儿振翅的轨迹与列车加速时的气流完美呼应,如同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
驾驶室里,德国培训的司机马克突然发现仪表盘上贴了张小纸条,上面是齐振国的手迹抄录:"顺风驰骋,逆风翱翔——行车安全要诀 1965"。
当列车达到最高时速时,阳光透过导流翼在轨道上投下流动的光影,恰似敦煌壁画中飞天扬起的彩带,在21世纪的钢轨上续写着古老东方的速度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