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上的家族

第8章 卫星锅里的图纸

加入书架
书名:
钢轨上的家族
作者:
回头是片山海关
本章字数:
6062
更新时间:
2025-06-21

1991年深秋,长春客车厂家属区的屋顶上,一口口铝制卫星锅在寒风中微微震颤。齐明远蹲在六号楼天台的水塔后面,手指冻得发僵,却仍紧握着那台东芝牌卫星接收器的调频旋钮。

"再往左两度。"身后传来妻子林静压低的声音,她裹着军大衣,医用听诊器贴在卫星锅背面,"现在信号强度最好。"

接收器突然发出刺耳的电流音,黑白雪花屏上闪过几行德文字符。齐明远迅速插入录音带,汉斯教授沙哑的声音混着杂音传出:"...动态轨道补偿算法...关键参数在第三频段..."

"有人上来了!"林静突然拽他袖子。楼下传来厂保卫科皮靴踏在铁梯上的声响,手电筒光束己经扫到天台边缘。

齐明远一把扯下信号线,卫星锅在惯性作用下转向,铝制抛物面反射出冷冽的月光。当保卫科长张建军爬上天台时,只见两口子正依偎着看星星。

"齐工,厂里规定不准私装卫星设备。"张建军的手电照向那个首径一米五的铝锅,锅底用红漆刷着"电视天线"西个字。

"孩子要看《恐龙特急克塞号》。"林静晃了晃手里的《大众电视》杂志,封面正是那部日本特摄片的剧照。

等脚步声彻底消失,齐明远才从卫星锅支架的钢管里抽出一卷微缩胶片。对着月光展开,胶片上密密麻麻的德文公式间,赫然是一张高速铁路轨道几何参数修正图,右下角印着"德铁慕尼黑研究所,1989"。

地下室里的显影

职工食堂地下一层的暗室里,红色安全灯将冲洗中的照片染成血色。齐明远用镊子夹起刚显影的图纸,汉斯教授标注的曲线在药水中逐渐清晰——那是德国ICE列车在弯道处的轮轨接触力分布图。

"和秦沈客专的实测数据差这么多?"林静戴着橡胶手套,将另一张照片贴在灯光板上。两张图纸重叠时,中国测试轨道的红色曲线与德国理论的蓝色弧线在12‰曲率点突然分道扬镳。

暗室铁门突然被敲响三长两短。总工程师老陈闪身进来,工作服上沾满转向架试验台的油污:"德国人来厂里了,带着频谱分析仪。"

三人对视一眼。老陈迅速掀开地砖,露出个焊死的铁盒。齐明远将图纸塞进去时,注意到盒子里己经躺着几卷相似的胶片——最早的一卷标注着"齐卫国,1967,贵州"。

"你叔叔当年用短波电台偷传数据。"老陈的声音混着地下室的潮气,"现在你们小两口升级成卫星了。"

技术查房的猫鼠游戏

第二天清晨,德国技术代表克尔曼带着两名中方官员出现在设计科。金发工程师的蓝眼睛扫过每张图纸,手指在桌面上敲出《蓝色多瑙河》的节奏。

"听说贵厂最近在调试卫星电视?"克尔曼突然用中文问道,指尖划过齐明远案头那本《德汉词典》。

齐明远正要回答,厂区广播突然响起刺耳的防空警报——这是铁道部突击检查的暗号。在众人混乱的间隙,林静迅速调换了抽屉里的录音带。

当检查组翻到那盘《邓丽君精选集》时,克尔曼的眉毛挑了挑。磁带放进录音机,甜美的歌声立刻充满办公室:"...又见炊烟升起..."

没人注意到,在"又"字唱响的瞬间,齐明远按下了口袋里的解码器开关。设计科窗帘随着歌声节奏微微震动——超声波载波正将昨夜接收的德国轨道算法传输到隔壁楼的示波器上。

示波器里的密码

技术科仓库的示波器屏幕上,绿色的波形随着邓丽君的歌声起伏。齐明远盯着那串规律的脉冲信号,手指在计算器上快速敲击着——这是汉斯教授在柏林工业大学任教时发明的音频编码法,将数据隐藏在声波的第17次谐波中。

"第三频段解出来了。"林静突然压低声音,医用镊子指着屏幕上突然出现的密集波形,"但缺了关键参数。"

示波器旁的传真机突然吐出张纸条,上面是总工程师老陈潦草的笔迹:"德方要求检查所有卫星接收设备,一小时后到家属区。"

齐明远迅速拔掉电源,示波管残留的荧光中,最后闪现的是一组坐标:48.1351°N,11.5810°E——慕尼黑中央车站的位置。他想起汉斯教授上周录音里提到的"站台下的保险箱"。

当夜的大雪覆盖了家属区屋顶。齐明远穿着借来的邮电局制服,腰间的工具包里装着钢丝钳和改锥。他蹲在六号楼顶的卫星锅旁,铝制抛物面己经结了一层薄冰。

"他们换了加密方式。"林静在楼下望风,医用对讲机里传来她急促的呼吸声,"德国人正在挨家查电视许可证。"

齐明远拧开高频头盖板,发现里面被人塞了张纸条。泛黄的纸上是用德文写的频率表,落款是"你叔叔的朋友,1983"。最下方潦草地画着个铁轨剖面图,道钉排列方式与父亲朝鲜勋章上的弹孔惊人相似。

卫星锅突然轻微震动起来。齐明远抬头,看见一架民航客机正掠过北斗七星——那是汉斯教授约定的信号,表示数据传输即将开始。他迅速调整仰角,接收器的LED灯由红转绿。

磁带里的真相

保卫科突袭检查时,齐明远正在浴室里用淋浴声掩盖录音机的运转。门被踹开的瞬间,他按下抽水马桶按钮,藏在水箱里的微型接收器随着水流冲进下水道。

"齐工,解释一下这个。"张建军从书柜底层抽出本《妊娠期保健》,里面夹着的却是德国ICE列车的轮对设计图。

林静突然捂着肚子蹲下:"疼...可能是宫缩..."她脸色煞白,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当保卫科手忙脚乱叫救护车时,没人注意到她病号服口袋里露出半截磁带——那是昨晚录制的慕尼黑研究所最新轨道算法。

救护车驶出厂区大门时,林静从担架上坐起来,取出藏在体温计盒里的微缩胶卷。车窗外的雪地上,几个德国人正围着六号楼的卫星锅打转。锅底的积雪不知何时被蹭掉一块,露出原本被红漆覆盖的德文字母"KR"。

医院里的数据传输

铁路医院产科的胎心监护仪发出规律"滴滴"声。林静躺在病床上,指尖在病历本上快速敲击着莫尔斯电码。隔壁床的孕妇——其实是总工程师老陈的儿媳——正用随身听录音机播放《摇篮曲》,磁带转动时发出的细微电磁波被隐藏在窗帘后的接收器捕捉。

"第三频段完整接收。"护士小刘在查房记录上写着暗语,钢笔尖在"胎心140次/分"的"4"字上重重一顿。藏在护士站花盆里的信号放大器随即启动,将数据转发到三公里外的研究所。

齐明远站在窗前,看着雪花飘落在医院围墙的铁丝网上。他口袋里装着从卫星锅高频头取出的电路板——上面多了一个不属于原厂设计的芯片,焊点工艺与父亲五十年代修的苏联设备如出一辙。

最后的密码

除夕夜的厂区空无一人。齐明远撬开技术档案室的铁门,手电筒光束扫过尘封的柜子。在最底层抽屉里,他找到了标着"1967-贵州"的牛皮纸袋。

袋子里只有半张烧焦的列车时刻表,背面用隐形墨水写着三组数字:

1. 22.300°N,114.167°E

2. 48.135°N,11.581°E

3. 0.008%,1320℃,Y-0.3%

第一组是香港红磡站的坐标,第二组是慕尼黑中央车站,而第三组——正是叔叔齐卫国在贵州山洞里研究的稀土配方参数。

窗外突然传来烟花炸响。借着转瞬即逝的光芒,齐明远发现时刻表上的水印竟是德国联邦铁路的标志,而发车时间"19:67"显然不是巧合。

钢轨上的新生

大年初一的晨光中,秦沈客专试验段迎来了第一列装载新型转向架的动车组。齐明远站在轨道旁,看着车轮平稳驶过那个曾经让德国专家束手无策的急弯。

总工程师老陈递来一杯热茶,杯底沉着片柠檬——这是汉斯教授在录音里约定的成功暗号。茶水蒸腾的热气中,齐明远仿佛又看见那个飘雪的夜晚,卫星锅在屋顶倔强地指向西方,像一座永不倒下的信号塔。

当列车呼啸而过时,钢轨发出的嗡鸣不再是刺耳的摩擦声,而是一段完整的《欢乐颂》频率——这是汉斯教授送给中国同行最后的礼物,用钢轨振动奏响的密码。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