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你说得对。以前外婆给我做的罩衣,领口总绣朵白玉兰,穿上身呀,连风里都是香的。她染布的时候,我就蹲在旁边,看她把白布变成蓝花布,觉得比变魔术还神奇。” 阿婆沉浸在回忆中,脸上露出一丝幸福又悲伤的微笑,嘴角微微上扬,却又很快被泪水淹没,因为扎染对于她来说,不仅仅是一件衣服、一种手艺,更是与外婆之间情感联结的纽带,是家族文化延续的象征。
“太不可思议了!” 人群中挤进来一位背着单反相机的年轻摄影师,他脖子上挂着的几台相机随着他急促的奔跑剧烈晃动,金属部件相互碰撞发出 “哐当哐当” 的声响,镜头上还沾着些许灰尘。
他几乎是扑到屏幕前,先是一只脚重重地踏在地面上,身体因为惯性前倾,另一只手迅速撑在展架上保持平衡,一只手快速地调整着相机参数,手指在按钮上快速跳动,发出 “咔咔” 的按键声,另一只手不断按下快门,快门声密集得如同机关枪扫射。
手臂因兴奋而微微发抖,嘴里喃喃自语,眼睛瞪得大大的,眼睫毛因为激动而不停颤动,满是震撼。
“这光影的层次,这色彩的碰撞,比我在敦煌拍的壁画还要震撼。每一次浸染都是独一无二的创作,简首是大自然和人类智慧的完美融合。” 他一边说着,一边不停地变换角度拍摄,脚步在原地快速挪动,鞋底与地面摩擦发出 “沙沙” 的声音,在他眼中,扎染是自然与人类创造力碰撞的奇迹,每一次染料与布料的交融,都是一场不可复制的艺术盛宴,他要用镜头记录下这份独特的文化之美,让更多人领略到扎染的魅力。
周围的参观者们也被这感人至深的场景所触动,许多人的眼眶逐渐泛红,情感的共鸣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一位年轻妈妈穿着米白色针织连衣裙,裙摆上的雏菊刺绣随着她轻柔的动作微微颤动,外搭的浅灰色薄开衫滑落了一半,衣角垂在她的手臂上。
她紧紧抱着穿着粉色蓬蓬纱裙的女儿,手臂肌肉紧绷,微微发颤,仿佛想要把这份美好永远护在怀中。
她轻轻拍着孩子的后背,手掌落下的动作轻柔而缓慢,声音温柔又带着一丝哽咽:“宝贝看,这就是我们要保护的传统手艺,像太奶奶的故事一样珍贵。等你长大了,也要把这些美好的东西传承下去哦。”
她的目光中充满期待,眼眶里的泪水在灯光下闪烁,因为她知道,扎染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只有代代相传,才能让这份文化永不消逝。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头,肉乎乎的小手伸出去摸展架上的扎染丝巾,整个身体都往前探着,小屁股撅得高高的,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好奇:“妈妈,这个布软软的,上面的花花也好看,是仙女画上去的吗?”
在孩子天真的世界里,扎染那神奇的图案仿佛带着魔力,而这正是传统文化对新一代最天然的吸引力。
“何止是仙女,这是千万个像顾阿婆这样的匠人,用一辈子的时光画出来的。”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者缓缓开口,他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胸前的劳模勋章随着他的呼吸微微起伏,勋章的边缘在灯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他原本倚着拐杖站在人群外围,此时先是用拐杖重重地杵了一下地面,发出 “咚” 的一声,然后艰难地向前挪动脚步,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地面较劲,鞋底与地面摩擦发出 “嗤啦嗤啦” 的声音,身体微微前倾,佝偻的脊背弯曲得更厉害了,浑浊的眼睛紧紧盯着屏幕,眼皮几乎不眨一下,像是要把屏幕里的画面刻进心里。
他用拐杖轻轻敲击地面,每一下都仿佛在诉说着对传统工艺的敬意:“我年轻的时候在纺织厂工作,见过无数布料,但都比不上这扎染的灵动。每一块布都有它的脾气,要顺着它的性子来,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啊。”
他的动作沉稳而有力,每一次挥动拐杖都像是在强调自己的观点,展现出对扎染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因为扎染中蕴含的顺应自然、尊重材料特性的理念,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
时芋站在那里,目光投向眼前的场景,心中涌现出一股温暖的潮流,她感到自己的眼眶不禁有些。
她挺首了脊背,肩膀微微向后舒展开来,目光坚定而充满力量地扫视着展厅里每一个被扎染艺术所吸引的参观者。
展厅内的空调送出阵阵微风,轻柔地拂过展架,使得那些扎染布料随之轻轻摇曳,布料之间摩擦发出细微的“窸窸窣窣”声,那蓝白相间的纹路宛如洱海的浪花在翻涌。
阳光透过展厅的玻璃窗斜斜地洒进来,光线在布料上跳跃,光影交错之中,仿佛让人看到了无数个日夜,那些匠人们在染坊里辛勤劳作的场景。
她忽然明白,非遗传承的意义,从不是束之高阁的技艺展示,而是让每个 “外婆的故事” 都有处可寻,让那些温暖的记忆、精湛的手艺,在时光长河中生生不息。
扎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情感的延续、文化的根脉,而她,愿意成为守护这份文化宝藏的使者。
“时小姐,能讲讲这扎染背后的故事吗?” 一位背着画板的大学生挤到前排,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里面搭着的黑色连帽卫衣帽子歪在一边,破洞牛仔裤膝盖处的破洞随着他急促的动作张合着,裤脚处的布料因为磨损而卷边。
他双手紧紧握着本子,指节发白,身体微微前倾,几乎要贴到时芋身上,肩膀因为用力而高高耸起,眼神中充满了渴望和期待,甚至微微踮起脚尖,脚后跟快速地上下颤动,生怕错过时芋的每一句话:“我们学校有非遗社团,大家都特别想了解这些老手艺。我画了好多纹样,可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您能教教我吗?”
他急切地翻开本子,纸张翻动发出 “哗啦哗啦” 的声音,准备记录,因为他渴望了解扎染纹样背后的文化寓意,渴望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这份独特的文化元素,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更绚丽的火花。
时芋笑着点头,目光再次落在屏幕里顾阿婆的笑容上,那笑容仿佛穿越了时空,给予她力量。
她轻轻理了理耳边的头发,手指先将头发勾到耳后,然后又下意识地抚平发丝,深吸一口气,胸口高高挺起,声音温柔而坚定:“当然可以。其实每一块扎染布,都有它自己的故事。从采摘蓼蓝,到浸泡发酵,再到扎结染色,每一步都倾注了匠人的心血。就像顾阿婆常说的,染布不仅是手艺,更是和时间、和自然对话的过程。你们看这布料上的每一道纹路,都是扎结时的力道和浸染时的耐心共同造就的,就像我们的人生,经历的每一件事,遇见的每一个人,都会留下独特的印记。而这些印记,正是扎染文化内涵的生动体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时芋开始讲述,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充满了力量。
她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能够点燃更多人内心对传统工艺的热爱之火,让扎染这门古老的艺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随着时芋的讲述,展厅里渐渐安静下来,只听见人们轻微的呼吸声。所有人都沉浸在这关于传承与爱的故事中,仿佛看到了大理山间的染坊,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匠人在时光里坚守的身影。
而展厅的灯光也似乎变得更加温暖明亮,照亮了每个人心中对非遗传承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时芋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滋润着大家对传统工艺的敬意和热爱。
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扎染工艺的热爱与执着,仿佛要将这份情感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让每个人的心灵都受到触动。
她轻轻抚摸着展厅中的扎染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故事。
她讲述着扎染的历史渊源,从古老的技艺到现代的传承,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心生敬畏,感受到扎染不仅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
人们围坐在她身边,听得如痴如醉。有的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珍贵的时刻,有的则默默思考着如何将这份传统工艺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让这份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
时芋的讲述不仅让人们了解了扎染的魅力,更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传承的意义,让这份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她的故事和热情,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心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也照亮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