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稍稍犹豫,试探性问道:“皇上,放任朝中大臣长此下去,有些不妥吧?”
光绪隐秘一笑,“此事,亦缓不亦急!翁师可知晓,朕为何对待他等~束之高阁、置若罔闻?”
“嗯……”翁同龢想了想,摇了摇头,“恕微臣愚钝,还望皇上明示。”
“翁师己知晓~三策聚财之道,可愿得知最后一策?”光绪问道。
“……最后一策?……第西策?微……微臣愿闻其详。”翁同龢想起之前的震惊,赶忙屏住了呼吸,翘首以待。
光绪漠然回首,叹然道:“朝中群臣贪财几何,朕比任何人都要了解!然而,他之小财,朕并未放在眼里。”
“……小财?这……”翁同龢讶色轻言,似难以理解,“皇上,您是否搞错了?他等可非小财呀!”
光绪抬手,面色决绝,“不,同朕第西策相比,其财却乃不值一提,甚至不如九牛一毛。”
“这……”翁同龢满脸的不以为然,“皇上,那您第西策又乃何谋?”
“信誉。”光绪脱口而出,静静的望着翁同龢,欲看其领悟几何。
翁同龢愣了愣,抬手做了一个掏耳朵动作,“不是皇上,信誉乃人之本,微臣不懂,其怎同聚财之道有所关联呢?”
光绪挺了挺胸膛,沉声道:“翁师,人无信不立,国无信自危!朝令夕改之事不可为,言出法随~方可令万民信服,亦可点石成金。”
“……言出法随?……点石成金?”翁同龢沉吟一下,摇了摇晕乎乎的脑袋,“皇上所言太过深奥,微臣并无有所领会!”
光绪展露些许失望……
转念想了想,随即也就释然了。
相差百年的见闻,非一两句话~便能令其领悟。
他眉头上下挑动几下,眼中满是深意,“翁师,您对英吉利国知晓几何?”
翁同龢捋了捋胡须,讪讪一笑,“皇上呀,英吉利乃霸凌之国,其国情如何,微臣还是有所了解的。”
“哦?”光绪转身,“那朕问你,英吉利国可有其所长之处?”
翁同龢摸了摸太阳穴,叹然道:“其确有独到之处!呃,譬如,海军力量、商贸、国际影响力、语言推广等等。”
光绪摆摆手,“不,翁师言之诸类,皆乃其表象尔!依朕看来,其英吉利可圈可点之处,仅一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翁同龢念叨一遍,沉凝片刻,“皇上,莫非您欲效仿英吉利?”
光绪脸色瞬间冷了下来,“信誉之本,古来有之,春秋战国便有仁、义、礼、智、信之美谈!若依朕来看,当属英吉利效仿我等才是。”
翁同龢缩了缩脖,“对对对,是微臣失言,望皇上莫怪。”
光绪一挥手,“无妨无妨,朕话到此处,第西策之谋~可否有所参悟?”
翁同龢老脸一耷拉,暗自思虑起来。
契约精神?仁义礼智信?
点石成金?
第西策聚财之道?
有此策略,朝中大臣贪腐之财富不值一提?
这……
其中有何关键呢?
难不成,皇上还能把石头变成金子来?
若真有此神通,那这一切就说得过去了!
不……
皇上有此神通,那为何不用呢?又干嘛费尽周折的派人前往地方敛财呢?
哎,费脑筋!
翁同龢拍了拍脑门,面露苦胆色,“皇上,微臣还是想不明白!”
光绪似笑非笑的瞟了一眼,“翁师莫要多想,万事万物自始至终,皆需循序渐进、一步步前行!……不过,当下可以提前告知翁师,朕不仅有西步聚财之道,仍有彻底消除贫富差距之法,此事,未来便可一一得以验证。”
翁同龢呆愣当场……
久久没能回过味来。
彻底消除贫富差距?
呃……
古往今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皆无法摆脱贫富悬殊的自然法则。
历史长河中……
数不胜数的王朝难以久持,归咎其主因,无不因此。
皇上有破解之道?
不,绝无可能。
俗话说:人有五指,长短粗细皆不同。
换言之,人于人同五指一般,能力不等,所能掌控的财富定然有所不一。
即便强行平均划分……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老病死、机遇殊途之下,少量人~最终仍会占据多数财富。
此事毋庸置疑,古来便如此。
翁同龢心中一百个不相信,拱了拱手,“皇上,您还是说说第西策好了。”
光绪双眼微眯,“怎么,你不信朕言?”
翁同龢脑海里飞速旋转,“不不,微臣……并无此意。”
光绪呼出一口气来,回头瞅了一眼桌几,“翁师,此事暂且不提,替朕将近日奏折取来。”
“是,是皇上。”翁同龢如蒙大赦般,迈步奔向了桌几。
一摞奏折递来……
光绪翻找一下,随即抽出一本来,“嗯,此乃河南巡抚送至!据其所言,其境内部分州县遭受蝗灾,然当下正是夏麦临收之际,粮损而民饥也,此事乃当务之急,万不可轻怠!
翁同龢敬意浮现,“皇上,您当如何处理此事?”
光绪迟疑一下,“翁师,替朕拟下圣旨。……即日起,自户部拨发六十万两银子发往河南,令其拨发百姓的同时,尽力挽回损失!”
“是,微臣这便替皇上拟旨。”
“还有……”光绪扬起手,“电令恭亲王,令其秘密通知澄贝勒,长江流域水灾之事处理完毕,需迅速前往河南。”
翁同龢掩面偷笑一下,“是皇上。”
很快……
一份奏折书写完毕。
光绪接过端详一番,继续说道:“澄贝勒做事毫无底线,致使江西官员缺损数名!……嗯,传朕旨意,速令河南待命官员前往赴任,暂时顶替缺损之职。”
“是皇上。”
光绪拿起奏折看了看,眸光凌冽,“传令兵部,令其发布募兵通告,即下便于全国各地招募20万精兵!……择选条件嘛,需精壮年少、劳苦出身、不得吸食鸦片、不得身染疾病、不得伤残,另外,有文化者优先录用。”
“微臣己记下。”
“翁师,以上事宜传达完毕后,你同聂提督同行,再于满洲数百万边民中~挑选出15万同等兵力来。此共计35万兵力,皆为我大清乙等军团。”
光绪话罢……
翁同龢忧喜交加,呆若木鸡般杵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