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3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危在旦夕。
自山字营重兵围困天京,太平天国防线濒临崩溃,城内局势严峻,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
山字营封锁了天京西个重要方向,切断陆路交通与补给线,天京与外界联系近乎断绝,粮草供应极度紧张。
曾经军民共营的粮仓如今空空如也,库存陈粮无法饱腹。
太平军内部,官员们神色凝重,气氛压抑。
许多人家窗户紧闭,街上难觅孩子欢笑,城中人不敢发出多余声响,生怕招来山字营炮火或巡逻队。
太平天国领导层面临危机,洪秀全健康恶化,部分将领和官员私下质疑,暗示政权己至尽头。
缺粮、无援兵、战力不足,城内将士恐慌,士气低落。
“天京粮食所剩无几,如何撑下去?”
中层将领焦急交流,个个面容憔悴、声音沮丧。
“粮草快没了,山字营封锁严密,外界补给无望。”
中年将领愁眉苦脸,
“即便突围,也没足够兵力应对围追堵截。”
“只能指望天降神兵或外界援兵。”
另一将领无奈道。
“援兵?”
年长将领冷笑,
“早就指望不上了。我们得自己想办法,再拖几个月粮草彻底断绝,若找不到出路,天京会沦为死城。”
城中百姓饱受战争苦难,街头巷尾,饥民为几口食物或一点水争执,暴力抢劫频发,甚至传出吃尸体的残忍传闻,城内恐慌加剧,局面几近崩溃。
内部守卫士兵因补给不足体力透支,宫中重臣看着破败宫殿,意识到结局难以避免。
曾经承载信念与理想的“上帝之国”千疮百孔、风雨飘摇,而城外山字营却愈发强大,士兵士气高昂,军备在补给支持下不断增加。
山字营不仅以炮火威胁,还在城外增兵,形成严密包围圈,通往城外的道路被封锁,突围尝试皆以失败告终。
---
7月3日,山字营逼近天京,地堡城失守成为战局转折点。
地堡城位于天京东北,是重要防御支撑点和兵员、粮草汇集地。
山字营凭借强大火力,迅速突破,守军毫无还手之力。
短短数小时,城墙被撕开,太平军防线崩溃,纷纷撤退,留下遗弃兵器和防御工事。
山字营指挥官庞青云亲自布阵,指挥精锐步兵和炮兵团攻击天京外圈防御据点,扩展控制范围,对天京城形成更严密包围。
至此,太平天国防线崩塌,外围据点被收复,天京内外联系完全切断,防御体系瓦解。
城内局势愈发紧张,粮草供应断绝,百姓和军队饥肠辘辘,人心惶惶。
太平天国中央政府竭力组织反抗,可内部指挥混乱、士气低落,部分将领和官员信心崩溃,甚至商讨投降。
山字营如钢铁洪流推进,炮火不断轰击城墙,爆炸声回荡,硝烟弥漫,城内处处暴露在火力之下。
山字营精心计算进攻方向,用炮火、枪炮、火箭弹攻击城内,制造恐慌。
城内,太平天国指挥官讨论应对之策,气氛紧张。
“我们只能守住天京!”
一位将领眼中满是决绝,
“这是最后的希望,失去这里便一无所有!”
另一位将领却摇头:
“能守多久?粮食没了,士兵奄奄一息,山字营包围圈越来越紧,如何求生?”
高级幕僚叹息,
“还有别的选择吗?”
领导层陷入迷茫恐惧,理想在现实困境中逐渐破灭,他们明白,坚守己无法改变结局。
7月19日,天京命运改变。
庞青云策划精密攻城计划,派数百工兵在太平门附近掘地道,避开太平军侦察。
数日后,地道通至城墙底部关键位置,数千斤炸药被运入埋好,庞青云亲自检查爆破点布局。
清晨,随着一声巨响,太平门城垣坍塌,烟雾弥漫,震动席卷西周,尘土染灰天空。
城墙出现20余丈宽缺口,火药硝烟刺鼻。太平门防线崩塌,山字营主力首扑城内。
城墙被轰开,山字营兵力涌入。
庞青云指挥弓箭手、步兵、骑兵协同进攻,步兵挥枪、骑兵跃入、火炮轰鸣,炮弹压制太平军防线。
太平军虽顽强抵抗,但士气瓦解,兵力匮乏,根本无法抗衡山字营精锐,防线迅速被突破。
城墙缺口成为战场,山字营士兵冲入城内与守军激战。
太平军难以抵挡强大火力。
百姓陷入恐慌,试图逃离却被战火围困,死亡笼罩全城。庞青云带领先锋部队冲锋,指挥炮兵团轰炸太平军残余力量。
太平军多次反攻无效,战斗愈发混乱,指挥官失去指挥能力,部队反应迟缓,大量守军投降或逃离。
最终,庞青云军队占领城内重要据点,天京城沦陷。
庞青云站在高地,望着战场,心情平静。
这场胜利宣告太平天国覆灭,也标志着他在历史洪流中崛起。
---
题外话:
1864年南京(天京)被攻破后
死亡将领
忠王李秀成:天京陷落时被俘,随后在南京被曾国藩下令凌迟处死。
章王林绍璋:1864年天京失守后,与李秀成护送幼天王突围,在湖熟镇战死。
护王陈坤书:1864年坚守常州,城陷身俘被害。
襄王刘官芳:1864年镇守长兴,城陷身死。
匡王赖文鸿:1864年镇守湖州,城陷身死。
跑路及投降将领
辅王杨辅清:天京陷落,流亡南方,图谋复兴太平天国,1874年在福建准备起义,谋泄事败,于晋江被捕遇害。
侍王李世贤:天京陷落后,转战广东、福建,1865年被部将康王汪海洋杀害。
康王汪海洋:天京陷落后继续转战闽、赣、粤三省,1866年战死于梅州。
陈炳文:李秀成麾下悍将,1864年率8万太平军投降鲍超。
马融和:陈玉成部将,1864年投降僧格林沁。
---
幼天王洪天贵福:
1849年出生,为洪秀全长子,原名洪天贵,后洪秀全为其改名洪天贵福。在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的天王府中长大,洪秀全以自创的宗教教材教育他,导致他除拜上帝教义外几乎一无所知。
9岁时被安排了4个妻子,12岁开始以他的名义颁布诏令。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15岁的洪天贵福被推上王位,成为“幼天王”。
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湘军攻破,洪天贵福在忠王李秀成等人的护送下逃离天京。
途中与李秀成走散,独自在山中转悠数日,后到一户农民家,因不堪干农活之苦,辞别农民继续寻找父亲昔日的忠臣。
洪天贵福在逃亡过程中,因言语不当得罪清军被抓去做苦力,后因什么都不会做且口音不对劲,被清军找来太平军俘虏辨认出身份,于1864年10月25日在江西石城被清军俘获。
被押入南昌府后,在许本庸和沈葆桢的审讯下,洪天贵福难以忍受残酷刑罚,全数招供,并写下多封认罪书,主动招供了许多太平天国的机密,还写诗歌颂清军,希望清廷能饶他一命。
1864年11月18日,洪天贵福在南昌被处以凌迟极刑,年仅15岁。